第151节
书迷正在阅读:李治你别怂、Mafia(BG+BL)、快穿之恶毒女配洗白后、头号陪玩、hidden love(现言女尊 重生1V1 HE)、仙骄/被渣重生后我在修仙界内卷成第一、穿回废土开修仙杂货铺、我在废土开荒种田、我的闺房通仙界、喑声萃鳄
薛则点头道:“我早已收拾好了,随时可以进宫。”武婕妤才一诊出身孕,太史令就特来与她说过此事。三月前,又再次亲来相请,以便薛则早早将医馆之事安排好。 此时薛则拿出已经备好的行装。 “太史令稍候片刻,我再清点下需带进宫之物。” 姜沃就见薛大夫先打开一个木匣,将里面的产钳拿起来试过钳片的活动度。 薛则边试边轻声道:“我后来在医馆待久了,才听孙先生说起,太史令曾私下单独给过孙先生几本医书——而非给太医署,这产钳也是里头所记载的医具。” “太史令不为朝廷恩赏将此书交给太医署,实在是心思赤诚,为万民考量。” 薛则能想到,这种能解决难产的产钳,若是一开始出现在宫廷,那只怕就是宫廷秘术了。 姜沃望着薛则手里的产钳——产钳与剖腹产一起被称为妇产科的两大跨时代的进步。在没有完善安全的剖腹产手术情况下,妇人生产基本就是听天由命。直到产钳的出现,才大大降低了孕妇和胎儿的死亡率。 但…… 这样的产科神器,在十六世纪被发明出来后,却被隐藏垄断了近百年。发明产钳的家族,为了垄断这项能够解决大部分难产的医具,为了钱财和名声,便把产钳深深藏起来,甚至会在为妇人接生时蒙住妇人的眼睛,生怕泄密。[1] 所以姜沃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把医书交给太医署。 薛则检查过产钳,又再次用棉布细细包起来。 她是信佛的,虽说因要诊治病人,平时手腕上不挂佛珠,但屋里桌上倒是摆着一串楠木佛珠。 此时坐在姜沃对面,边顺手数着佛珠边道:“有此产钳,可活人无数,这便是太史令的一桩大功德。” 姜沃含笑摇头道:“我拿出的只是一本书,若无人看,书便只是废纸——若有功德,也是薛大夫这数年辛苦的功德。” 薛则久在宫中,自然分辨的出什么是谦,什么是真。 眼前的太史令是真这么想的。 姜沃自是如此想来:她从未想过靠她自己一人,能做完这许许多多事。她能做的是拿出医书,交给合适的人,而永远不可能自己离开朝廷,来到医馆苦学医术,去学用产钳接生。 是薛大夫这近十年来的日夜不怠,才有了如今真正能用的产钳,以及越来越多的助产士。 薛则笑了,因怀念起故人就换了称呼:“小沃,文德皇后和你娘亲若是能见到你如今,必是欢喜。” = 薛则入宫后先去立政殿拜见皇帝。 李治扶起她不令行礼,略作打量后笑道:“夫人这几年倒愈发精神了——朕正好在给大哥写信,夫人要不要也捎带一封?” 薛则露出欢喜之色,谢过圣恩。 又道想先去看看武婕妤。 姜沃作为引导道:“我陪薛大夫一起去。” 因到了临产期,媚娘已经从立政殿后殿搬到安仁院,那里有专门布置的产房。 看过武婕妤后,薛则和姜沃才又回到侧殿来。 薛则道:“回陛下,武婕妤一切安好,人很精神,摸着胎位也很正。孩子也没有养的太大。”头胎的话,孩子养的太大确实不好。 李治听完,松口气笑道:“虽说宫里的大夫扶脉也说一切安好,但还是得夫人亲手扶过胎位,朕才能安心。” 这会子妇人生产,最怕听到什么胎不正,孩子要‘横产、偏产、倒产’的词。 姜沃虽然方才就听薛大夫说过了,但再听一遍还是很欢喜。 李治直接给薛则也安排了安仁院内的屋舍:“还烦夫人就住在这,也好日夜有个照应。” 薛则领命告退。 * 立政殿内,一时只剩下李治和姜沃两个。 李治便道:“这一年里,总算有件好事了!” 姜沃听皇帝这话怨念深重,也只有无奈而笑。 这永徽三年,对皇帝来说,确实是个糟糕的年份。 孔圣人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自来刚登基的皇帝,自然是子随父行,多听辅政大臣之言。 自今年五月,已然出了先帝的三年。 对皇帝来说,好消息应该是,经过三年磨练,他对于做一个皇帝已经越来越纯熟了,且也有了许多自己的执政方略。 但坏消息却是:长孙太尉做这个辅政大臣也越来越纯熟,而且也很有自己的想法。 更坏的消息是,就以永徽三年诸事来看——长孙太尉的运气和人气,实在要比皇帝强。 永徽三年初,中书令之一的高季辅,以年迈告老致仕。 皇帝虽很想挽留这位跟舅舅不是一路人,能够在中书省抗衡下长孙太尉的老臣,但也实不能看人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高季辅的身子骨实在是撑不住了,若是致仕安养或许还能撑一两年,若是继续cao劳朝事,便随时可能殉职。 皇帝只好郁闷准奏。 而长孙太尉也很实在,高季辅一告老,就把高季辅的学生,当年弹劾褚遂良的御史韦思谦给踢出长安,让他去同州当县令去了。 同时,递上奏疏,给了皇帝两个中书令候选人:褚遂良和柳奭。 当时李治望着这两个名字,当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不得不提的是,因‘强买永田’之事被罚做同州刺史的褚遂良,只做了三个月的刺史,就被长孙无忌几次三番上书给调了回来,其速度之快——姜沃当时还在吐蕃没回来呢,褚遂良就已经回长安了,与其说是贬官,不如说是去同州公费旅游了三月。 褚遂良回京后,皇帝一直压着不肯再给尚书右仆射之位,只给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即虽非宰辅位,也可以参知三省事,权职和待遇都与宰辅相同。相当于比起真正的宰位,只少个名头。 然而长孙无忌显然是连名头也要给褚遂良拿到,以示其太尉之威——他要保的人,哪怕犯了错被贬出京也不过三月即回,依旧是宰辅。而弹劾他的人,日子可就要难过了,详情参见韦思谦。 李治当时气的要命,便非在褚遂良和柳奭中,选了柳奭做中书令。 当然,这个选择做完,长孙无忌没怎么气到,倒是看着柳奭戳在那里,皇帝自己心情更差。 最惨的是,很快,李治再次面临了痛苦的抉择。 就在柳奭任中书令后还没俩月,他的半个老师,一向与长孙无忌不来往的宰辅张行成也不在了——这次不是致仕,而是直接病逝。 李治伤感不已,亲去祭拜张行成,追赠北平县公,予谥号定。 还没伤感完,就又得面对舅舅送上来的‘痛苦选择题’。 关于张行成空出来的门下省侍中位候选人,这次长孙无忌提交了三位——褚遂良、韩瑗与崔敦礼。 李治看着这三个人名,心中升起一个荒谬的想法:舅舅莫不是照着他的黑名单选的人?褚遂良和韩瑗这两个一直是舅舅的人也罢了,怎么还有崔敦礼? 这次李治再也不肯做这种破选择题了。 他直接不理这三个选项,直接破题而出,定了江夏王李道宗举荐的宇文节做门下省侍中。 长孙无忌自然很不满,与皇帝谏过多次宇文节不如褚遂良等人,然而这次李治咬死了不松口,非要如此。 大约是见皇帝如此‘任性’,长孙无忌索性也不在这件事上跟皇帝争了,横竖门下省原本也有他的人——门下省另一位宰辅于志宁便是他的好友。 出乎李治意料的是,舅舅居然转头动了尚书省! 尚书省左仆射李勣很快来到皇帝跟前,固求解职。 李勣苦笑道:“臣原就是武将,这尚书省左仆射实难担起。”尚书省下辖六部,之前这个职位是房玄龄一做二十余年,可见何等要紧。李勣自问在打仗上没问题,但在辅政庶务上,与房相当年实相差悬殊。 “臣只觉举步维艰,便是留在尚书省,也只能保自己不出错,并不能为陛下做什么。” 他之前多年驻守并州,论起朝堂事,哪里论的过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不犯错被他们抓住就不错了! 而李勣也感觉得到,自打上回褚遂良被弹劾,长孙无忌示意他求情他没有接过那个眼神后,长孙无忌待他,就颇为冷淡。 如今张行成与高季辅两位宰辅又不在了,李勣觉得,自己要再占着尚书左仆射的位置,就太扎眼了。 说不定一个疏忽被人抓到——那就不是请辞了,而是被人赶下尚书左仆射的位置了。 彼时李治望着眼前坚持要求去职的李勣,只觉得肺腑冰凉,失望道:“英国公去意已决,朕再难留,由着你吧。” “陛下。”李勣望着面前年轻君王,坚定道:“臣并非退却。” “当年陛下为晋王时,臣曾说过愿为守并州。那如今,陛下为天下主,臣自为陛下守天下。” “若是陛下信得过臣。”李勣屈膝跪地道:“臣愿替陛下掌京畿之师!” 与其在朝上被人盯着寸步难行……他该回到他最熟悉的军伍中去了! 随着皇帝扶起他的手,李勣的心也落下来。 李治深深颔首道:“朕信得过大将军。” 这一年六月,尚书左仆射李勣请辞,皇帝准辞。 因嘉其多年战功,册为司空。 自此,满朝宰辅,除了被皇帝强塞进去的宇文节格格不入外,其余都与长孙太尉交好。 连皇帝自己都曾在朝上道:“太尉,朕之元舅,先帝所定辅政大臣,凡有所言,朕无不嘉纳。”[2] 姜沃回想这永徽三年的上半年,也能够理解皇帝此时的郁闷。 这半年,除了媚娘的身孕,真是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儿了。 因媚娘待产中,也没有人陪皇帝看奏疏,开解他看到‘某些人’奏疏的不快,皇帝索性把奏疏都推开——反正只需要他朱批‘准奏’即可。 “太史令陪朕下一局棋吧。” “朕原来总与子梧下棋,好像从未与太史令对弈过。” 君臣二人在窗下对坐。 皇帝敲着棋子道:“朕已经给媚娘的孩子取好了名字。” 姜沃做恭听状。 “李弘。” 姜沃轻轻放下一枚白子,开口道:“臣敢问陛下,此名可是源自道经中《太上洞渊神咒经》。” 李治点头:“太史令师门渊源,所知不错。” 姜沃等到皇帝落子,并且吃掉一片棋子后,才道:“陛下,《咒经》中有云‘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3] 木子弓口,正是李弘二字。 此谶语流传之广,跟隋末那句‘李氏当兴’也差不多了。因有此语,乱世中许多造反首领,都会自己的其名李弘,以彰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