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土耳其


    ◎温泉之乡与丝绸之城

    除了历史古迹,布尔萨的温泉也非常有名。温泉大多集中在城西的切基尔盖地区,泉水由山岩中喷涌而出,水温在50c~70c之间,水质中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治疗风湿病、皮肤病等具有良好的疗效,当地人都喜欢去泡个温泉澡。布尔萨有两处著名的温泉,其中一处名叫“老温泉”,它在原来罗马人和拜占庭人的浴池旧址上改建而成;另一处名叫“新温泉”,它由奥斯曼重臣吕许图帕夏于1552年下令修建。丰富的温泉令布尔萨建起了许多公共浴池,很多旅馆也建有私有浴池。如果不论大小,布尔萨城内至少有3000座温泉浴池。

    布尔萨还是土耳其的丝织业中心,所产丝绸织品在国内首屈一指。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怎么会传到土耳其?原来在6世纪时,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一世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两个波斯僧侣。他们把蚕宝宝放入竹筒里,从中国带到了君士坦丁堡(即后来的伊斯坦布尔)。由于布尔萨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此地便逐渐发展成了丝绸生产中心。那时候,不管是王公贵族们的丝绸衣服,还是普通百姓编织的丝质地毯,都离不开布尔萨的蚕丝业。

    ◎绿色森林与白色雪景

    在历史上,这座城市曾有另一个别称“绿色布尔萨”,该名称源于人们对城市周边的茂密绿林、宜人温泉、清新空气和美丽风光的赞誉。可惜的是,由于最近几十年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高楼大厦相继崛起,这一带的绿色森林渐被蚕食,取而代之的是日益扩大的混凝土建筑,“绿色布尔萨”已经显得有些牵强。

    不过,尽管绿林渐隐,布尔萨的白色雪景却越来越引人入胜。布尔萨南部的乌鲁山上拥有大片森林与广袤坡地,每年12月至次年3月,这里一片白雪皑皑,形成了天然滑雪场,大批滑雪爱好者竞相前来一展身手。现在乌鲁山已被辟为土耳其最大的冬季运动中心,每年有长达半年的时间可以在此滑雪,而作为国家公园,人们又可以在一年里任何时间观赏它那由林海、湖泊与鲜花交织的美丽景色。如果哪位游客特别钟情于雪山风光与田园美景,可能只需一分钟便会爱上乌鲁山,爱上布尔萨。

    位于布尔萨南部的乌鲁山,一到冬天就变成土耳其最大的运动胜地。

    安塔利亚

    梦中的天堂

    地中海犹如一位色彩大师,将深深浅浅nongnong淡淡的蓝恣意涂抹在沿岸一带。土耳其的安塔利亚有幸得到它的眷顾,在阳光与海水的纠缠中变成美丽的人间天堂。很多热恋中的人儿都抵挡不住那片蓝色诱惑,毫不迟疑地把安塔利亚作为爱情的纪念地。

    ◎老城区遗风犹存

    1207年,凯霍斯鲁一世从外族手里夺回安塔利亚。后世人为纪念他,在广场上为他竖立了雕像。

    与土耳其其他一些古老的城市相比,安塔利亚的建城史并不算长。公元前159年,贝尔加玛国王安塔洛斯二世在此城的东面攻打另一座更古老的城市西代,谁知久攻不克,遂在附近建起了一座卫城,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20多年后,它落入罗马人手中,取代了西代成为一处小有名气的海港城市。几百年过去,安塔利亚被纳入拜占庭帝国的版图,屡次遭到阿拉伯人的进攻,该城当时虽然满目疮痍,但仍然属于拜占庭。1206年,塞尔柱人到达这里。14世纪90年代,它被奥斯曼帝国统辖,到了“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又被意大利人占领。1923年,安塔利亚终于回到了土耳其的怀抱。

    同为海上交通枢纽城市,安塔利亚并不像伊斯坦布尔那样楼宇林立飞桥横渡,充满了现代时尚感,它总是处于悠闲和浪漫的氛围中,常常让人走着走着就忘了原定要去哪里。显然,有时间却没有目的的游客更适合这座城市,那就索性随便走走到处看看。

    安塔利亚的老城区是必游之处,老城区有一个古历史街区叫卡莱齐,过去曾是卡莱齐城堡所在地,也是安塔利亚文明和历史的发祥地。这里的历史街区没有被现代化环境破坏,几乎保留着原有的样貌。许多奥斯曼建筑经过重修,现已改建成旅馆、酒店与纪念品商店等。

    老城区有三大地标性建筑,其中一个是哈德良之门。哈德良之门是老城区一处罗马时期的典型建筑。哈德良是罗马帝国一位贤明的皇帝,他曾于130年造访此地,留下了这道由白色大理石建造的三重拱门。城门造型与罗马凯旋门比较相似,前方立有4根精美的科林斯式石柱,以前城门上立有一尊哈德良雕像,现在早已消失不见。城门两边各有一座高塔,分别属于罗马及塞尔柱时期的建筑。

    另外两个是钟塔和以芙利尖塔。钟塔的塔身呈五角形,能看出本来是古城墙的一部分。从罗马时期、塞尔柱时期到奥斯曼时期,它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用途。19世纪以后,方才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钟塔。钟塔的旁边即是以芙利尖塔,它由塞尔柱时期的凯库巴德一世下令修建,高约45米,在一片老式房屋中显得特别突出。

    哈德良之门

    老城区边缘建有一座共和广场,广场上竖立着一尊凯末尔骑马雕像。由于广场地势较高,很多游客都喜欢站在这里观览近处的红瓦绿树及远方的安塔利亚湾。共和广场的附近即是安塔利亚考古博物馆,该馆共有13个展厅,包括自然历史与史前文物展厅、小型文物展厅、墓葬文物展厅、儿童展厅等。展厅里的所有展品都是在安塔利亚地区发现的文物,如雕像、石棺、陶器、圣画像等。整座博物馆的精华之处集中在那些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像,它们大多出土于附近的佩尔格,比较有名的作品如《赫尔墨斯》《舞者》等。由于展品众多、质量上乘,安塔利亚博物馆是土耳其国内仅次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安卡拉的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之后的又一大博物馆。

    位于老城区西边的罗马港湾,从公元前2世纪就一直是安塔利亚最重要的海上港口。20世纪90年代。安塔利亚建造了新港口,这处旧港口才转为游艇码头。港湾边的旧城墙保护完好,周围建起许多餐馆和露天咖啡馆,游客们可以在此一边用餐一边欣赏海天一色的壮丽美景。

    ◎城市边缘的经典景观

    在安塔利亚,拥有历史古建与壮丽水景并不是老城区的独享专利,城市周边也可以寻找到很多经典景观,比如佩尔格、阿斯潘多斯、席德与杜顿瀑布。

    佩尔格距离安塔利亚仅有十几千米,在遥远的年代它曾是赫梯人的一处聚居地,后来又有希腊人、罗马人停驻在此,留下了一片斑驳遗迹。遗址中最醒目的是那座残缺的罗马城门,进入罗马城门是两座局部坍塌的希腊圆塔式城门。塔门的后面是一座椭圆形庭院,庭院两侧各摆有6座神龛,后面建有一座三道拱门式的高楼建筑。据说,这一组建筑由2世纪初期的艺术家普兰奇·亚玛娜设计,她是当时比提尼亚总督的女儿。佩尔格其他遗迹还包括一条柱廊马路、一个公共浴场和一座体育馆。

    赫德立克塔楼和罗马港湾

    和佩尔格遗址相比,更多的游客会喜欢阿斯潘多斯,因为这里拥有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古罗马剧场,甚至可以号称是全小亚细亚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剧场。该剧场建于2世纪下半叶,是一座庞大的下沉式半圆形剧场。观众看台呈扇叶形,一条中央走道从中为界,分为上下两区。上区有21排座位,下区有20排座位,看台最上方有59个拱形门。按照惯例,观席上的少部分座位刻有名字,那是当时的贵宾席。两侧包厢留给了皇室家族、牧师、市府官员等。第一排座位专属于议员、法官、大使,第二排座位留给军队高级长官,其余座位开放给一般市民。如果女人要看表演,只能坐在上方靠近拱形门的地方。据大致估算,这座古代剧场大概能同时容纳1.5万~2万名观众。

    阿斯潘多斯剧场

    阿斯潘多斯的半圆形剧场建成以后,经常上演的节目包括希腊和罗马的悲剧、喜剧、闹剧、音乐会等,有时也会有残酷的斗兽表演。如果平民百姓在这里演出,不需要交纳场地费,但需要支付一笔市政公益基金。猜猜当时用的戏票是什么?不是纸张,而是用金属、象牙或兽骨制成的一种“特殊戏票”。人们在上面雕刻着花、鸟、虫、鱼等不同图案,用以区别不同的座位排号。

    保存完好的阿斯潘多斯古剧场

    下沉式的设计气势恢宏,直到现在还可以使用,在不使用任何设备的情况下,舞台中央的声音能够清晰地传到观众席上的每个座位。

    游过了沧桑古建,人们自然会觉得温柔水景更有情趣,而紧依地中海的安塔利亚向来不缺少此类美景,一个席德就可以激起众多游客的满怀憧憬。

    席德集合了多重美景,是一个兼有美丽海滩、罗马古迹、度假胜地、购物中心的地方。站在这里遥望阔大海面,会看到海水蓝得妩媚,蓝得浓烈,蓝得激动人心,似乎在暗示人们与它亲近。那热烈的阳光与蔚蓝的海水温柔纠缠,为席德的斑驳剧场增添了不少鲜活与灵动。再看附近阿波罗与雅典娜神殿遗址上端立的5根石柱,以及门楣上美杜莎的头像,似乎也因此而变得明媚了许多。

    当地中海的无边水色在席德继续泛动着诱人的光泽,安塔利亚郊区的嶙峋山岩中也奔涌着数条壮丽的瀑布,最有名的当属杜顿瀑布。杜顿瀑布分为上下两区,在上区一带,上瀑布切出了一条14千米长的美丽峡谷,并自然串联起多条山间小道。游客们从不同的小道走近,都能领略那万马奔腾的恢宏气势。在下区一带,瀑布汇流成水势湍急的河流,河边建有若干餐厅,餐厅外摆设着悬于河面的露天座椅,食客们完全可以在观赏水景的同时再享受一顿美餐。而奔腾的河水继续下流,形成了下瀑布,最后注入安塔利亚湾。

    上天赐予的壮丽美景自然不可错过,安塔利亚恨不得全部包揽入怀,但是一个小小的它又怎么可能得偿所愿?于是,这个城市选取最精华的一段海域、一片土地,在地中海沿岸城市大放异彩,引得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在游客们的心中,也许总有那么一瞬间会忘记伊斯坦布尔,因为安塔利亚此时已成为他们心中最美的天堂。

    伊兹密尔

    爱琴海的低喃

    在土耳其,能和安塔利亚竞争滨海之美的城市,唯有伊兹密尔。伊兹密尔虽然不像前者那般光芒万丈,却更具恬淡娴静之美。它似有一种温柔魔力,将轻拂的海风、洁净的沙滩、牧歌式的渔村、红绿相间的果园与珍贵的古文明遗迹化为爱琴海畔的低喃细语,向人们轻声诉说着这座古城的前尘往事。

    ◎在战火中成长

    伊兹密尔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西端的爱琴海边,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温和宜人的气候。在历史上,像这样的地方总是容易招致战争,伊兹密尔更不例外,在漫长的进程中经历过几个世纪的战火蹂躏。

    伊兹密尔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世纪前后,爱奥尼亚人在这里建起了城市,并将附近12座城市组成爱奥尼亚同盟。该地区逐渐繁荣壮大起来,据说古希腊诗人荷马还曾在此生活了一段时期。公元前600年,吕底亚人征服了伊兹密尔,国王阿里亚特下令消灭众多文明痕迹,致使伊兹密尔进入长达300多年的衰歇期。

    卡迪菲卡莱城堡遗址

    萨迪斯古城遗址

    从波斯大帝居鲁士消灭吕底亚,再到亚历山大大帝攻灭波斯,伊兹密尔方才进入复苏期。当时,该城以财富、美景、图书馆、商贸市场和医学研究等著称,引得亚历山大大帝数次前来巡视,并将其命名为“士麦那”。

    后来,从罗马帝国崛起之时一直到拜占庭帝国的统辖之下,伊兹密尔又迎来一段繁荣期,城区规模在持续扩大,城市建筑也相继兴起。然而,在塞尔柱人的强大攻势下,这座城市不得不脱离拜占庭,并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争蹂躏,包括拜占庭帝国的反扑、十字军的劫掠、威尼斯军队入侵、帖木儿蒙古骑兵的进攻等。1415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切莱比率军攻下伊兹密尔,将其纳入帝国版图,它才算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奥斯曼帝国覆灭,希腊军队占领了伊兹密尔。1919年,爱国青年记者哈桑·塔赫辛向希腊军队勇敢地打响了第一枪,他的雕像至今还立于城市广场上。1922年,凯末尔指挥军队解放了这座城市,伊兹密尔终于又重新纳入土耳其的版图。

    ◎著名古建与遗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伊兹密尔目前是土耳其的第二大港口城市,成为土耳其重要的工业、商业、外贸、海运中心之一。该城的工业门类及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主要产业有纺织、食品、建材、造船、造纸、电子、冶金、石油化工等。农业耕地面积占40%,土质优良土地肥沃,棉花、烟草、葡萄、无花果和橘子等经济作物的产量较高。此外,伊兹密尔还是土耳其主要的产盐中心。

    港口城市注定会成为历代帝王争夺的焦点,频繁的战争与显赫的王权虽然有着种种黑暗的过往,但也为伊兹密尔缔造了深厚的历史背景与建筑文明,使其成为今日土耳其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和军事要塞。

    科纳克广场是游览伊兹密尔最理想的起点,来到此地的游客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中心,向四方景点辐射游览。广场上最醒目的是科纳克钟塔,它被视为伊兹密尔的精神象征。钟楼建于1901年,高25米,造型和装饰相当精致,属于奥斯曼晚期建筑。当年,奥斯曼苏丹为了鼓励土耳其人学习欧洲人守时的习惯,一共建造了58座钟塔,科纳克钟塔是其中最好看的一座,塔上的时钟系德皇威廉二世所赠。此外,广场上另有一座建于1748年的科纳克清真寺,造型简约、风格古朴,与装饰繁复的钟塔形成了鲜明对比,附近还有1919年向希腊占领军打出第一枪的爱国记者哈桑·塔赫辛的雕像。科纳克广场往东则是伊兹密尔最重要的商业区,这里商店林立游人如织,整日里热闹非凡。

    从科纳克广场步行向南,用不了几分钟便能到达两座并列的考古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前者的主要收藏品包括希腊与罗马时期的雕像、玻璃器皿、金属制品和黄金珠宝等,其中拜占庭时期的玻璃器皿和珠宝饰品非常值得欣赏。民俗博物馆里介绍的均属于土耳其的民俗和技艺,包括骆驼节摔跤、土耳其毛毯制作、陶瓷制作、木版印刷、刺绣、蓝白色恶魔眼,以及奥斯曼时期的服饰和居家摆设等。

    位于伊兹密尔市中心科纳克广场的钟楼,是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兹密尔的标志。

    在伊兹密尔市内还有一片希腊罗马时期的遗址,名叫亚哥拉古集市。集市先于亚历山大大帝在位时下令修建,没想到毁于178年的一场地震,后来直到罗马皇帝奥勒留统治时期,方才进行重建,成为当时的城市中央市场。遗址地表现存有成列的科林斯式石柱,地下尚有罗马人修建的引入与排水设施。

    避邪物恶魔眼

    在土耳其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一种漂亮“玩意儿”:一块较大的蓝色玻璃里套着一块较小的白色或浅蓝色玻璃,中间还嵌着一个“黑眼球”模样的小玻璃块,这就是土耳其传统的避邪物恶魔眼,又叫邪眼、蓝色之眼。人们相信它能抵御邪灵,带来祥瑞之气。除了最常见的圆形配饰,恶魔眼还可以镶在吊饰、风铃、手链和项链中,或者做成水滴形、爱心形等。

    卡迪菲卡莱城堡是位于伊兹密尔市郊的一片遗址,地处城市东南部帕高斯山的小山顶上,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伊兹密尔及港湾一带。据说,城堡由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的将军利西马丘斯于公元前4世纪末期始建。在此期间,由于马其顿大军的东征,整个爱琴海、地中海东部地区的社会和文化起了重大变化。为了安全和防御,易守难攻的山丘城渐渐成为该区的发展重心。到了罗马、拜占庭时期及奥斯曼早期,屡经扩建的卡迪菲卡莱城堡始终在捍卫着伊兹密尔。15世纪,帖木儿大军将其毁坏,紧接着1668年的大地震更使之几成废墟。现在它虽以残貌示人,却也更添了一份沧桑,而且由于此地地势较高,可以鸟瞰城市和港口的景色,故而仍是游客们喜欢造访的地方。

    ◎城外之城萨迪斯

    萨迪斯位于伊兹密尔以东70多千米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起初,它只是湖畔边缘的一个普通民住区,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成为古代吕底亚王国的首都。该处的著名古迹有阿尔忒弥斯神庙和古代体育馆遗址,以及城外的千堆冢。

    据说,萨迪斯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金银币的地方。公元前7世纪末期与公元前6世纪初期,吕底亚国王阿里提斯铸造和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金银币。这种钱币是一种金银合金,表面没有文字,只有当时萨迪斯人作为忠诚象征的狮子头像。阿里提斯的儿子库罗伊索斯极其富有,据说他一生至少分发了10吨黄金,后人曾以“富得像库罗伊索斯”来形容那些喜欢炫耀财富的富豪们。

    另一个有趣的故事与弥达斯有关。大约在2700年以前,古希腊国王弥达斯统治着一个古老的国家佛律癸亚,佛律癸亚的领土相当于土耳其现在的中部地区。据说,弥达斯搭救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导师,并从导师那里学会了一招点石成金术。此后,弥达斯手指碰到的任何东西都能变成黄金,包括食物和水,某次一不小心竟把心爱的女儿也变成了黄金!这可怎么办呢?弥达斯后悔莫及,直到最后在狄俄尼索斯的指导下跳进河里沐浴,方才得以解除神术。基于此因,人们都称他“黄金国王”,而且还相信河沙里富含黄金。古时候,曾有不少人把羊皮放在溪流的浅处,以拦住泥沙里的金矿颗粒。那条河就是流经萨迪斯古城附近的帕克托罗斯河,现在名叫盖迪兹河。

    几千年过去了,仰仗着爱琴海的厚爱,伊兹密尔已发展成为一座新旧融合的美丽城市。对某些旅行者来说,该城很容易被选为一处远足的基地,因为从这里不管是向南(埃菲斯)还是向北(贝尔加玛),都可以游览到更迷人、更有趣的景点和遗迹。

    伊兹密尔人现代化的生活节奏

    埃菲斯

    凝固时光之城

    在爱琴海的沿海,土耳其拥有两座著名古城,一个是伊兹密尔,另一个就是埃菲斯。埃菲斯原本是濒临海边的繁华港口,可是后来由于此处海水消退,致使它渐渐远离海岸,于苍凉的陆地上经受岁月的磨砺。如果有谁想探看它旧时容貌,不妨前往那一片阔大的遗址,也许能从中寻见一丝留驻的时光。

    ◎曾是亚洲第一大都市

    埃菲斯又译以弗所,位于伊兹密尔西南大约50千米的地方。没有人知道是谁建立了这座古城,很多民族都争着说自己的先辈才是此地的第一批居民。现在人们仅能从史料中推断,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埃菲斯比较繁华。公元前560年,吕底亚王国的末代君王库罗伊索斯将其列为第一个想占领的城市。当地人都相信阿尔忒弥斯女神会保护自己,便从阿尔忒弥斯神庙上方系下一根根绳子悄悄撤离,吕底亚人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顺利占领了全城。攻城者觉得不可思议,逃城者更觉得出乎意料,因为他们被吕底亚人抓获时,库罗伊索斯对待这些俘虏就像朋友一样,毫无惩罚和虐待之意。

    胜利女神浮雕

    据说阿尔忒弥斯神庙当时仍在建设中,为了向对方示好,库罗伊索斯特地向神庙赠送了一组浮雕石柱,上面刻有他的名字——这件文物现在就收藏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安纳托利亚。他的部将利西马丘斯驻守该城,沿城建起一批防御工事,并建起了剧场、跑马场和竞技场等。公元17年,埃菲斯毁于一场地震,罗马帝国第二任皇帝提比留斯下令重建,到了哈德良皇帝时期,该城的建筑风格已由希腊特色转变为罗马特色。

    音乐厅遗址

    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执政时期,埃菲斯一度取代贝尔加玛作为小亚细亚行省的首府。此时,这座城市进入鼎盛之时,人口达到25万,成为亚洲的贸易中心和银行中心,当地人自称埃菲斯是“亚洲第一个最大的大都市”。

    6世纪,埃菲斯通往爱琴海的河道发生严重淤塞,最后竟然导致贸易中断,大批居民被迫迁出。城市转而变成一处宗教活动场所,建起了圣约翰教堂,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还曾专程前往视察。

    1090年,塞尔柱突厥人来袭,埃菲斯被轻松攻占,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文化遗迹没有遭受多大破坏。进入奥斯曼帝国时期,人们开始对这处遗迹进行研究。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埃菲斯被列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最大最完整的古罗马遗址

    时光流转,荣耀已经远离,古城已成废墟,但埃菲斯遗址仍有值得夸赞之处,因为它是目前全世界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古罗马遗址。

    卫城

    据说公元前11世纪,雅典国王安德鲁斯在出征安纳托利亚之前,照例到神殿里去祈求神谕。他问:“神啊,请告诉我,我应该在什么地方建立卫城?”神谕显示要在鱼和猪同时出现的地方。安德鲁斯率领大军渡过爱琴海,靠岸后在海边烤鱼,忽见一条鱼从煎锅里蹦出来,搅动一地炭火点燃了旁边的草丛,此时恰好有一只受惊的野猪从草丛里惊惶逃出。安德鲁斯想起神谕,遂命人在此建起了一座卫城,它就是埃菲斯最早的雏形。

    这处遗址中有两条大街,一条是库雷特勒尔大街,另一条是由大理石铺砌而成长达400米的大理石街。遗址中最醒目的建筑当属一座呈半圆扇形展开的音乐厅。音乐厅建于2世纪前后,是罗马官员们开会的地方,有时也兼作音乐厅。它的看台后方有高墙,两侧有入口处,看台与舞台之间形成了供乐团演奏的半圆形空间。

    紧挨着音乐厅的是市政厅,市政厅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后于4世纪末期不幸被毁。厅里安放着几座神像,当中放置着一座燃烧的火炬,用以象征该城的精神永远存续。后人们从市政厅的废墟中挖掘出两尊阿尔忒弥斯女神像,它们现在是埃菲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库雷特勒尔大街遗址

    阿尔忒弥斯神殿遗址

    附近的曼米努斯纪念石碑深藏着一段血腥的历史:埃菲斯人曾协助邻近的蓬蒂斯王国抵抗罗马人的入侵,蓬蒂斯战胜罗马后,却下令屠杀了城内将近8万名罗马人。为了纪念这一悲惨事件,后来的罗马贵族曼米努斯建起了这座纪念碑。

    塞尔瑟斯图书馆是一座两层楼高的大理石建筑,它由埃菲斯的一位总督在父亲的墓地上建起,当时号称小亚细亚第二大图书馆。图书馆门前共有16根粗大石柱,一层正面摆有4尊女像,二层正面的4尊雕像却不翼而飞。

    除了以上提及的几大著名景点,埃菲斯遗址中还有赫拉克勒斯之门、大剧院、哈德良神殿、图拉真喷泉池等。遗址附近的著名景点有阿尔忒弥斯神殿遗址、圣约翰教堂及圣母玛利亚之屋等。

    当然,如果想全面了解埃菲斯的历史,最不可错过的仍然是附近的埃菲斯博物馆。它将几千年前的那段历史寄存在零星文物上,为游客们呈现出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也许只有站在琳琅满目的古物之前,人们才能体会到此处曾有时光留驻。

    卡帕多西亚

    天开之美与人造之功

    尽管没有蔚蓝海岸,卡帕多西亚仍然是土耳其境内首屈一指的自然景观地。上帝像是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施展岁月之手尽情雕刻,人类也把它视为一处避难所,在嶙峋山岩间开凿出怪异洞xue——卡帕多西亚可谓是集合了天开之美又拥有人造之功。

    ◎奇特地貌与宗教背景

    卡帕多西亚位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东南面约300千米处,东到开塞利,西到阿克萨赖,南到尼代,北至哈吉贝克塔什,面积总计2万平方千米。它原先的模样并非与现今一致,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运动令这片土地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壮观的岩石屋

    几百万年以前,埃尔吉耶斯火山、哈桑火山和梅伦地兹火山骤然喷发,遮天蔽日的火山灰烬飘散到卡帕多西亚一带,渐渐转变成高原凝灰岩层。而后此地又历经数千年的风化和雨水的冲刷,终于在地表立起大片坚硬突兀的玄武岩和石灰岩,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旅游奇观。

    精灵烟囱实际上是一些巨型的圆锥形岩层被慢慢风化的产物。

    复杂的地质运动为这片土地赋予了奇特的容貌,漫长的历史又为它增添了厚重的背景。早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赫梯人就在此地建起了强大王国,后来亚述人跟着建起贸易据点。从公元前6世纪初一直到公元前2世纪,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又相继踏过。

    罗马人残酷镇压基督教时,基督教徒们逃亡至此修建教堂,在卡帕多西亚建起了小亚细亚的第一个基督教区。进入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卡帕多西亚成为传播与研究基督教教义的中心,教徒们在山岩洞xue中建起了大批教堂、修道院和其他宗教设施。8世纪初,基督教内部产生巨大分歧,许多教徒被迫害致死,另一些教徒们流亡到了偏远的卡帕多西亚,把这里当成避难所。9世纪,当阿拉伯人大举入侵,此地再次庇护了少数教徒。11世纪,突厥人占领了安纳托利亚高原,建立奥斯曼帝国,当地居民纷纷改信伊斯兰教,坚持信奉基督教的教徒们几乎全部撤离,基督教在该地区的影响遂日渐消弭。

    两大宗教碰撞交汇,为卡帕多西亚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教徒们建于地下和山岩间的150多座教堂、修道院,以及大量的宗教壁画。几百年过去,风雨的剥蚀令许多教堂和修道院损毁严重,不少壁画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但这些并没有阻止法国神父纪尧姆·德热法尼翁的热情。1907年,当纪尧姆初次来到此地,深为眼前的庞大遗迹所震撼,后来他出版了《拜占庭艺术的一个新省份:卡帕多西亚的岩石教堂》,将这番奇异景象介绍给了西方世界。

    ◎洞xue里的教堂、旅馆与餐厅

    与大多数旅游胜地截然不同的是,卡帕多西亚一带的景观不光遍布于地面,甚至延伸至地下几十米。地面景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嶙峋怪岩,一类是怪岩中的洞xue。

    济尔维户外博物馆的精灵烟囱举世无双,那些奇峰怪岩呈锥形拔地而起,表面一层薄而坚硬的玄武岩,保护着下面白色松软的凝灰岩,天长日久终成今日姿态,当地人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仙女玉腿峰”。另有几百座石锥紧密排列簇拥成堆,高度从几十米到100多米不等,最有名气的是一排骆驼状岩石。

    格雷梅露天博物馆则是一片以洞xue教堂为主的洞xue社区遗址,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在基督教历史上,格雷梅的地位很崇高,基督门徒圣保罗认为这里的环境很适合传教,于是设立了神学院,格雷梅遂在4~9世纪成为小亚细亚的信仰中心。

    这里拥有30多座洞xue教堂,如黑暗教堂、苹果教堂、蛇教堂、纽扣教堂等。黑暗教堂是该座博物馆里唯一需要另行付费的教堂,它的价值在于墙壁上保留着大量的湿壁画。什么叫湿壁画?现在人们使用的绘画颜料一般由彩色粉和油混合而成,也就是在画布上常见的油彩。但在当时,画家们是将彩色粉和水混合在一起,在刚刚刷好的石灰墙上作画,即为“湿壁画”,它的优点是色彩鲜艳、保存时间较长。黑暗教堂里的湿壁画内容几乎全是《圣经》里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祈祷图》《天使报佳音》《最后的晚餐》等。

    卡帕多西亚的岩石寺庙

    苹果教堂的得名当然不是来自外形,而是因为教堂里的壁画色彩大多偏红色,与苹果的颜色比较相近。蛇教堂的得名比较有趣,源于《圣乔治屠龙图》上的那条蛇,画中的圣乔治和圣狄奥多尔正在攻击一条半龙半蛇的怪兽。纽扣教堂又称托卡利教堂,它是该博物馆最大的教堂,拥有最传神的湿壁画,内容大多是描述基督的一生,画面色彩鲜艳如常,令人叹为观止。

    洞xue旅馆和洞xue餐厅是卡帕多西亚不容错过的招牌景观,如果游客没有住过洞xue旅馆,没有在洞xue餐厅里用过餐,便无法体验卡帕多西亚的xue居生活。洞xue旅馆里常见的有老式土耳其家具、土耳其地毯、古董吊灯、火炉、水烟,有些宽敞的地方还辟有贮藏水果、粮食的仓库。洞xue餐厅更有味道,餐厅里摆放着石桌石椅,平时提供传统卡帕多西亚家庭式料理,如麦片汤、麦片饭、咸酸奶、豆子羊rou等,有时还会举办小型的东方舞、旋转舞等表演。

    ◎迷宫般的地下城

    由于漫长的战争和复杂的宗教背景,卡帕多西亚一带出现了不少密如蛛网的地下城。它们在8世纪以后渐渐荒废,目前已探知的有36座,每一座地下城可供参观的部分只有全城的20%~40%,其中最壮观的要属凯马克勒地下城和代林库尤地下城。

    这两座地下城连为一体,距离地面有40多米,是卡帕多西亚最大最深的地下城。全城分有18~20层,目前只有8层面向游客开放,城内辟有1200多间房,居室、礼拜堂、学校、酿酒坊、仓库等设施一应俱全,至少可居住大约1.5万人。每一座地下城的每一层入口都被一块巨石门堵住,以防入侵者进入,里面的住户则可以通过地道在各层之间自由出入而不被发觉。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座地下城还有通道和别的地下城相连,连通代林库尤地下城与凯马克勒地下城的即是一条10千米的通道。

    地下城最绝妙的设计是它的空气循环系统,垂直而建的通气孔深达70~80米,为地下空间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空气,这一系统可让第九层和第一层一直保持着13c~15c的恒温。因此,卡帕多西亚的很多地下城都适合酿酒,而且也不用担心恶劣的气候变化。

    如此庞大的建筑,在几百年前显然是一项匪夷所思的工程,它给后人带来了很多难解之谜。比如说,需要多少人力多少时间才能完成?挖出来的土堆如何处理?地下城里的厨房不算多,如何在不被敌人知晓的情况下做饭?人们的排泄物又怎么在地下处理?如果隐居时间过长,排泄物会不会引起流行病?还有,一旦失火,人们又将如何处理火情?

    迷宫般的地下城带来了无数谜一样的问题,也给卡帕多西亚本就怪异的地上岩石带来了更多神秘的味道。当游客们将地面景观和地下景观全部玩遍,不妨再搭乘美丽的热气球,换个角度从空中去观赏卡帕多西亚的壮丽景象。

    迷宫般的地下城

    奥斯曼古都埃迪尔内

    不管是从欧洲进入土耳其,还是从土耳其进入欧洲,只要选择陆路就必须经过埃迪尔内。埃迪尔内位于伊斯坦布尔西北200多千米处,地处马里查河与登萨河的交汇处,毗邻希腊和保加利亚的边境地区,号称土耳其西部门户,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曾是奥斯曼帝国早期的一座王都。

    ◎曾是帝国的王都

    在罗马崛起之时,罗马皇帝哈德良曾多次关注过这片土地。125年,他率领罗马大军来到此处,使其成为一座驻军城市,并定名为哈德良波利斯。这里随之建起一座兵工厂,专为罗马人制造武器和盾牌。3世纪末期,到了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时期,此地已拓展成色雷斯四省中的一座首府。进入中世纪以后,埃迪尔内遭遇多次战火,先是汪达尔人在6世纪末期悍然入侵,后有保加利亚人在10世纪大举进攻,紧接着又连续两次遭到十字军的大肆劫掠。1362年,该城并入奥斯曼帝国。

    赛利米耶清真寺内精美异常的穹顶装饰

    归属奥斯曼帝国以后,埃迪尔内被正式定名。1413~1458年间,它成为帝国的首都,同时也是该国进攻欧洲的前沿阵地。据说,那时候的埃迪尔内急剧扩大城区规模,大量兴建公共设施,在其后百十年里,城中很快立起了300多座清真寺。到了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第十代苏丹苏莱曼大帝,特别喜欢带着人马前往此地狩猎,一住便是月余。可是,由于狩猎的沼泽地里蛙鸣阵阵,扰得他夜夜不能安睡,最后不得不返回伊斯坦布尔。

    当奥斯曼帝国日渐式微,埃迪尔内也呈现衰落之势。19世纪前期,这座城市从昔日的王都沦为一处偏远之地。只是它消沉了没有多久,又烽烟四起。1829年和1878年,俄国人两次入侵这片土地,1913年保加利亚人卷土重来,1920年希腊人再度跟进。在短短一个世纪里,埃迪尔内饱尝战争之乱与动荡之苦,同时吸纳了大批欧洲难民,那些急剧增长的人口倒给这片一度沉寂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生机。

    共和国成立时,土耳其版图初定,埃迪尔内慢慢安定下来,并荣升为埃迪尔内省的省会。“二战”以后,这座西部城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已重换新颜,那些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著名古建,更为城市增添了迷人的古代气息。

    赛利米耶清真寺被认为是锡南的杰作。2011年赛利米耶清真寺及其社会性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两大清真寺

    埃迪尔内最具吸引力的便是奥斯曼建筑。当它归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该城迅速兴建起清真寺、博物馆、市集、学校等众多建筑。

    赛利米耶清真寺位于埃迪尔内市的中心,是全城300多座清真寺里的亮点之作。它于1575年落成,由建筑大师锡南专为苏丹塞利姆二世设计建造,这是锡南个人最满意的一项杰作,被公认为奥斯曼建筑的巅峰之作。

    清真寺规模不大,18个小穹顶围拥着中间一个大穹顶,大穹顶的直径约43.5米,四周矗立着4座高耸入云状如火箭的宣礼塔。在清真寺的内部,8根排列成圆形的巨大石柱支撑着大穹顶,构成礼拜殿的偌大空间。置身礼拜殿中,游客们准会为穹顶传递的光线而深感震撼,周边一组较低的游廊通向外层,另一组较高的游廊通向内部。整个建筑表面使用了大量红色砂岩,看上去色彩协调,美观大方,建筑内部的祭坛与苏丹祈祷处装饰着产自伊兹尼克的精美瓷砖,醒目的讲坛则由一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

    锡南

    锡南是奥斯曼帝国最伟大的建筑师。他年轻时曾在帝国学校接受军事训练,毕业后迅速升迁,直至成为军校学员步兵团的军团司令。作为军事设施的设计者和建造者,锡南在一生中参与了许多大型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包括34座宫殿、79座清真寺、33座浴室、19座陵墓、55所学校、12座旅馆、16所慈善机构和7所宗教学校。在所有的个人作品中,他认为只有埃迪尔内的赛利米耶清真寺才是自己一生的骄傲。

    马里查河大桥

    马里查河在巴尔干半岛东南部,源出保加利亚里拉山,曲折东流,抵土耳其埃迪尔内汇合登萨河后转向南,注入爱琴海。

    城市的近郊还有一组白色的建筑群,名叫巴耶塞特清真寺。该建筑落成于1485年,由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二世下令建造,包括清真寺、医院、医科学校、药店、浴室、宗教学校、厨房、施粥铺等。在18世纪初期,这里发生过一场严重的疫病。当时,一位名叫玛丽·沃特利·蒙塔古的女士给孩子们接种天花疫苗,后来又把这种方法传到了英国,为人类消灭天花做出过不小的贡献,而当时的大多数欧洲人对此还一无所知。

    埃迪尔内市内建有两座博物馆,一座是土耳其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另一座是考古和人文博物馆。前者收藏着奥斯曼帝国大臣曾经使用过的帐篷、武器、玻璃制品及本地摔跤比赛的图片,后者收藏着色雷斯地区出土的陶器、大理石半身雕像、青铜饰品、珠宝与钱币等。

    相比于土耳其的其他大型城市,埃迪尔内既没有伊斯坦布尔的奢华喧嚣,也没有安卡拉的从容与锐气,更没有伊兹密尔和安塔利亚的柔媚风情,但这座宁静的古城因为曾经贵为王都而且拥有奥斯曼时期的完好建筑,反倒独有一种浓郁的古典风范。

    番红花城

    最后的奥斯曼小城

    一座因花儿得名的小城,同样也有着花儿般的浪漫气质,它就是土耳其的番红花城。光听名字,这座小城便能给人留下关于花儿与色彩的无限遐想,然而城内保存完好的那些奥斯曼古典建筑,显然要比番红花更加令人惊艳。

    ◎富裕而幸运的小城

    番红花在土耳其语的发音里是“萨夫兰”,故而番红花城又名萨夫兰博卢。它距离首都安卡拉约200千米,距离黑海约50多千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这是一座只有2万多人的小城,城内全是白墙红屋,城外皆是一片绿色山谷,形成了一种世外桃源的姿态。

    小城种植番红花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1世纪,此地便有人开始种植这种美丽的花儿。14~17世纪,该城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进入鼎盛时期。那时候,奥斯曼帝国在盖雷代及黑海沿岸一带的贸易活动必须经过此地,活跃频繁的商业行为将其渐渐抬升至重要的贸易地位,番红花城继而发展成为古丝路上番红花的贸易中心与种植中心,同时也成为一座以制作马鞍和皮具为中心的商业城市。

    番红花城全景

    商业贸易为小城带来了大批财富,到了18~19世纪,一部分富裕的居民开始在城里用晒干的泥砖、木材和灰泥建起许多豪宅,城中某些重要的公共设施也大多在那时候开始兴建,包括清真寺、墓园、喷泉、浴室、钟塔、日晷,以及一些私人博物馆和数以千计的民居住宅。

    更幸运的是,番红花城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几千栋奥斯曼传统风格的建筑得以在山谷中完好留存。因此,这座遗世小城可以称作是奥斯曼帝国独一无二的“露天博物馆”。那些数量巨大的古典住宅为它赢得了巨大的声望,1994年,番红花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藏在青山中的古典建筑

    由于地处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边缘山区,番红花城依山而建地势起伏较大,城中街道蜿蜒曲折就势而铺,整个小城的总体布局可以反映出城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渐趋完善的过程。

    小城里共有2000多座古老的奥斯曼土木小楼,从早期功能来看,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区域,即平民住宅区、店铺和手工艺作坊区和带有葡萄园的度夏住宅。城中大多数房屋均用木材框架作为基础再填充土砖,然后涂上灰泥以及稻草的混合物,外墙刷上灰泥或石灰,最后用木头进行装饰。小城里最常见的是二层或三层建筑,此类建筑的一楼界面通常不设窗户,会突出若干粗壮的支撑架,支撑架上是由二楼开出的一扇宽大窗户,站在室内望向远处,轻易便可将远处的穆罕默德帕夏清真寺与俊吉旅馆、俊吉浴室收入眼底。

    另一些大型豪宅的内部一般会辟有十几个房间,男女各有不同的房间。房间里的常见家具及装饰物有嵌入式的壁龛、橱柜与精美的石灰壁炉。更大一些的豪宅里还会另设水池,水池的作用是利用流水来给房间降温。

    2000多座古朴精巧的奥斯曼建筑就这样安静地隐居在一片青山翠谷之中,虽然小城局部有些残破,但一点也不妨碍它的古旧之美。很多游客来到此地,都为番红花城特有的中世纪气息痴迷不已,据说这里还曾一度是奥斯曼帝国皇室的暂住地。

    科尼亚

    天然历史艺术博物馆

    在《圣经》传说里,科尼亚是洪水过后地面上出现的第一个城镇;在历史上,科尼亚于5000多年前已建起了小型社区,后来又曾是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军事重镇,也一度成为科尼亚苏丹王国的首都;在商业史上,科尼亚是古丝路上有名的驿站;在文化艺术史上,科尼亚是诗人梅乌拉那·杰拉莱丁·鲁米的诞生地,土耳其回旋舞的发源地。这座城市以悠久的历史遗迹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获得“天然历史艺术博物馆”的美誉。

    ◎古建筑集萃

    科尼亚考古博物馆的赫拉克勒斯石棺,上面生动雕刻着赫拉克勒斯完成国王交付的12件任务并升格为神的故事。

    科尼亚背靠托罗斯山,面向科尼亚盆地,是安纳托利亚地区最早的居民点之一。起初居住在那里的是创造灿烂史前文化的赫梯人,后来是弗里吉亚人,接着相继成为吕底亚人、古波斯人、古罗马人的辖地。公元前2世纪,科尼亚被划入罗马帝国的版图,公元395年又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7世纪前后被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攻占。

    11世纪,科尼亚迎来最辉煌的时期。原来居住在中亚一带的突厥人西迁至安纳托利亚地区,建立起塞尔柱苏丹王国,并在1071~1308年间的200多年时间里,将科尼亚立为王朝的首都,使其在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得到空前的发展。

    作为塞尔柱王国曾经的都城,科尼亚保存着大量塞尔柱时期的文化古迹。在保护古建筑方面,土耳其政府向来是不惜血本。比如某处塞尔柱宫殿遗迹只剩下一堵高约10米的残墙断壁,为了保护这个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迹,土耳其政府特意在它上面盖起一座非常艺术的拱顶,使其免受风吹雨打。正因为土耳其政府的大力保护,游客们才能在科尼亚观览到很多历史建筑,如阿拉艾丁清真寺、塞尔柱宫殿遗迹、印杰光塔、瑟尔恰勒神学院、萨希普阿塔、卡拉塔伊博物馆等。

    科尼亚城市俯瞰

    ◎彩砖工艺的世界

    建于13世纪的卡拉塔伊博物馆原来是一座经学院,由当时塞尔柱苏丹王国的宰相卡拉塔伊下令建造,专门用来对信徒进行培训。这座以岩石块建成的“封闭式经院”,展现出塞尔柱时期高超的建筑及石刻艺术。

    那用天蓝色和白色大理石修筑的大门上雕刻着精美的铭文、图形及修筑时的一些信息,还雕刻着《古兰经》和穆罕默德言行录的部分篇章。走进经院,处处可见与宗教有关的文图。

    卡拉塔伊经学院在建造时使用了烧彩砖瓦工艺,墙壁上镶嵌着青绿色、靛青、黑色等马赛克,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脱落破损,但它依然在土耳其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55年,这座经学院作为“烧彩砖瓦艺术博物馆”开始面向公众开放。

    博物馆里展出了塞尔柱时期和奥斯曼时期的安纳托利亚的烧彩砖瓦、灰泥装饰、烧彩盘、烛台和未上釉的陶器,塞尔柱时期的玻璃盘和烧彩砖瓦部件,以及属于奥斯曼时期的贝瑟希尔·埃斯里佛格鲁清真寺天顶中心部位和陶器,等等。

    那些光泽明艳动人的烧彩砖瓦形状多种多样,有十字形、半十字形、八角星形、方形,都使用了釉下彩的工艺。彩砖上绘有各种图案,如苏丹和侍臣、打坐的宫女、打猎归来的猎人、手持花朵的女人以及双鸟图、猎犬图、老鹰图等。

    ◎梅乌拉那博物馆

    13世纪,土耳其著名的学者、诗人、哲学家梅乌拉那到处讲学,创立了以旋舞祈祷而著称的苏菲教团,深得人们尊敬。据说讲解教义非常生动,声音抑扬顿挫,听者无不动容。

    梅乌拉那去世以后,人们把原来的清真寺改为梅乌拉那博物馆,并将他的陵墓安置在那里,成为旋转托钵僧聚会的地方。在这组庞大的清真寺建筑群中,高高低低盖碗般的屋顶上突出一个高耸的尖塔,外部镶嵌的绿色瓷砖非常醒目,气势非凡。前来参拜的信徒都围绕在陵墓前念念有词。

    博物馆内展出了梅乌拉那的著作和与教团相关的工艺品,包括土耳其著名微雕大师奈扎提·考克马兹手工雕刻的一卷《古兰经》,该藏品长1.3厘米,宽0.98厘米,全为镀金材质。

    博物馆入口处的大碗是著名的“四月碗”,碗里收集着4月的雨水,据说祭祀后把头浸在大碗内,具有很好的医疗效果。

    每年12月上旬,梅乌拉那博物馆都要举行盛大的旋舞祈祷仪式。舞者全部为男性,身穿白色长袍,头戴白色圆高帽,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们就像上了发条的陀螺般不停旋转,为观者营造出另一个空悠神秘的世界。

    恰塔霍裕克

    距离科尼亚以南45千米的恰塔霍裕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地之一,它大概起源于公元前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那里出现过许多人类定居生活的痕迹,如农作物的种植、手工业的遗迹,还发现了女神像和新石器时代的壁画,著名考古学家霍德教授称其为“人类定居文明的摇篮”。

    卡拉塔伊博物馆的穹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