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书屋 - 历史小说 - 父子俩的穿越日常在线阅读 - 第九十二章 精算盘

第九十二章 精算盘

    赵谐并不是个十足的聪明人,人老实厚实,学手艺也是凭着一股子恒心,没学会就努力再学,一时半半刻他也记不清楚,于是当赵铎大手一挥“让狗剩跟你去城里住几天,学会了再回来。”小时候就木讷,长大了脑子还是不机灵,他没少发愁这孩子以后怎么办,幸好小堂弟不嫌弃,教了他手艺,才让他有个赚钱的门路。

    赵二牛欣然同意,又对几个哥哥道“这事儿就先别传出去,免得村里人来讨,先让狗剩儿学会了再说。”这么好的东西村里人谁也忍不住想要一台呀,又花了多少钱,还能省不少工夫,到时候不个个跑城里来找他做?

    都是乡里乡亲他肯定不好拒绝,可若不拒绝,那时间能全费在做这个上?不说家里堆了多少异人的生意还没做,就是没那么生意,他还有其它农具准备琢磨琢磨做出来,好给儿子官场上铺铺路呢!

    他几辈子都没当过官,那也知道官场凶险,电视剧里没少演,儿子以后肯定得当官儿的,他这个当爹还真能全放心不成?儿子哪怕几百岁那也是他儿子,亲生的!能不担心吗?别的忙他也帮不上什么,但是他知道古代有个好名声是最重要的,他自己擅长的就是木头活,那只能在这上面琢磨琢磨打主意了。

    多弄些有利于民生的发明出来,到时候全堆儿子身上,说是他按照儿子设计做的,肯定没人不信,毕竟他在人看来就是个猎户大字不识一个,顶多会打点家具,其它的也不会,这种发明,肯定是儿子这个读书人才有能力弄出来的。

    儿子脑袋上的光环多了,生命安全就更有保证不是?就是朝庭也得重视重视,哪怕官场上犯了什么错,顶多贬官,不会轻易丢了性命,不然老百姓也不能答应。

    从打算送儿子进学时他就在琢磨这事儿了,以前没出手那是时机不合适,现在儿子也有小小名气了,家里也有几个靠山,一般人也不会招惹他们,他才准备这事儿。

    “那是自然!”赵铭道“恒哥儿读书是最要紧的,没银子可不行,异人那边既然能好赚到银子,就不能轻易耽搁了。”说不准日后恒哥儿还能找到其它能方便村里人种地的农具呢,这都是读书读出来的,要是没点儿学问,哪能成呢?赵铭十分笃定这事儿就是恒哥儿做的,毕竟他从小就机灵,自己小堂弟……也就会做做家具了,这么些年也没见他发明过啥,除了恒哥儿做的还能是谁?

    “小叔,我们肯定不往外说!”赵愉那辈儿的也七嘴八舌的保证,他们又不傻,这东西真弄出来了,全村都能得利,对他们赵家的好处却是最大的,得先保证赵谐能学会,毕竟小叔哪有工夫天天做这个。

    几个当媳妇儿的也都保证,连娘家那边都不会说,到了又弱弱的提,等谐哥儿学会了后,能不能提携一下娘家。

    赵铭是辈分最长的,对于侄儿媳妇们的表态很满意,他也不小气,此事事关重大,对他赵家可是极为有利的,赵家得了利,亲家那边肯定也得搭把手,毕竟好用的农具肯定瞒不住,等到来年秋收了,不知多少人得求上门来,光靠狗剩一个,做死做活也做不完所有人想的。

    早晚得教出去带徒弟,帮衬外人还不如自家人呢,大周人口众多,教多少个人学会了都不怕,反正他赵家才是最正宗的,于是就应承了“等谐哥儿学会了,再教一下各房年纪差不多大的,你们几个娘家边的,各送一个跟着过来学学,不过学会了可不能让家里抢生意。”

    几个侄媳妇儿连忙就应了“这肯定不能,广陵不少县呢,到时候让他们去别的县的做这个,近处的几个县的活自然留给咱家。”

    于是皆大欢喜了,赵二牛也很欢喜了,几个老哥的注意力转移了,也就不能想着要他再讨个媳妇儿了。

    放出这么个大雷来,几家人这夜里都没睡好,一想到光明的未来,那叫一个激动,天快亮了才睡着,连早饭都错过了,直到中午才起来。

    赵二牛在赵钥家里吃了午饭,就跟几个哥哥告辞要回城了,他们也不留,催着赶紧走,就想让他多赚点银子供赵保国读书,免得耽搁生意。

    赵二牛现在他就变成草了。

    于是领着儿子侄孙走了,前赵钥依依不舍,又旧事重提“铭弟,那事儿你可得放在心上,恒哥儿日后可是要考功名的人,一般妇人也能当他母亲,你就在城里寻一个知书达理的,才能好好照料他。”

    赵二牛…………还想着这茬呢?

    赵二牛带着儿子是落荒而逃的,在三哥家住了这么两日,他只要抓着自己就是叨念续弦这事儿,这还不算完,连其它几个老哥都说通了,个个都对着苦口婆心的劝他。好在他机灵,抛出雷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还以为能松口气呢,没想到三哥只是暂时不提,还记挂着呢。

    昨夜几房都没睡好,他可是睡得足足的,早早的起了就去找村长,让他联络着家里山货较多愿卖的人家,以比县里贵上半文或一文的价钱替邻居们收购山货,当然汤大娘的鸡蛋也是不能忘的。村里人没有不愿意的,山货有啥用?卖又卖不出多少价钱,也就能给孩子当个零嘴儿了,能换钱自然是好,何况还比县里的能赚多些,于是欣然都卖给赵二牛了。

    还不住的夸他当了城里人,也想着乡亲们,不是那瞧不起人的。当然也少夸赵保国像个读书人的样子了。

    村里人除了过年采办年货会去一趟郡城,其它时候买点儿什么,基本都在大柱爹那铺子里买的,若要买些大柱爹那儿没有的,或想要自己去卖家里的畜牧或山货,也都是去县城里的集市的。

    所以今儿郡城没人去,赵二牛就包了徐老头的牛车,车上就他们爷俩儿了,赶着回城,包一趟也就十文钱,一辆牛车能坐下的可不止十个人,徐老头一人也只收一文,不过都是乡里乡亲的,约莫着也有赵保国进了学的原因,徐老头特意只收十文,抹除一些零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