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书屋 - 历史小说 - 我在红楼修文物在线阅读 - 第40节

第40节

    对方说了,十两银子一幅, 他二话不说, 就当真去怀里摸银子。他原本准备淘换一两件扬州漆器的, 可若是能得一幅板桥的字画, 哪里还用得着漆器?

    郑燮的同窗们原本也是说笑,十两银子又不是什么小钱。可石咏听了,竟真的同意了, 不少人心中都想:这怕不是个呆子?

    石咏将怀里的银子掏出来, 放在手心里,抬起头, 在人群中寻找郑燮, 却被人在肩头拍了一记,正是郑燮。他一脸肃然, 向方才说话的人埋怨道:“俊才, 别开这等玩笑!”

    说着, 郑燮回过头来,对石咏说:“兄台莫要听我这朋友胡说,区区拙作, 能入兄台之眼, 已是欣慰……”

    他有半句话憋在心里,憋了半天终于说出口:“可难道阁下真觉得,拙作竟能值,竟能值……”

    他是个读书人, 银钱俗物,有些说不出口,可是震惊之情,溢于言表——他平素也颇为自己的一手画技而骄傲,可那只是在同窗学子之间交流。眼下突然冒出个陌生的年轻人,认为自己的画作,随便一幅,便能值十两银子。郑燮难免暗自激动。

    石咏却随意地点点头,开口说:“当然值,太值了!”

    他伸手随意指着一幅墨竹,说:“此幅墨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劲瘦挺拔,与时下常见的兰竹之作,大为不同。阁下看似是绘眼中之竹,实在是绘心中之竹。”

    旁人听石咏竟然说出道道来了,多露出些惊奇。

    然而最为惊讶的,莫过于郑燮本人。所谓“眼中之竹”、“心中之竹”的道理,他下笔的时候,也隐隐约约地也想到过,可是突然一下被石咏这么直白地说了出来,郑燮心里也突然好似敞亮了,明白了些什么,也更盼着石咏能接着说下去。

    可是石咏却随即转到了郑燮墙上那一联上:“阁下的字,更是不拘一格,不落窠臼。隶体‘八分书’,隶意浓厚,拙朴扩悍,被阁下融入行草,却又蕴含了自由灵动之态,简直妙绝。”

    石咏说着,兀自背着手,望着墙上一联出神,全没注意到旁人早已经听得呆了。

    良久,那名以“俊才”为字的书生才尴尬地笑了笑:“这位小兄弟……兄台,看来还真是个书画的行家……我等眼拙,真是失敬了。”

    他们此前不过是见石咏年轻,所以才肆无忌惮,随便开开玩笑。可一旦石咏真的说出些名堂,他们反而都露怯了。

    什么隶体“八分书”,他们都没怎么听说过。石咏说出来,还有人不信,可只消见到郑燮一脸严肃的表情,便知这名看似平凡的少年全说中了——

    这么说,同窗郑燮的书画,还真值十两银子一幅?

    当下就有人齐齐伸手,赶紧将自己事先挑中的书画收起来,好生藏在袖子里。

    “这个……”郑燮愣了半天,见石咏兀自在盯着墙上一联,如痴如醉地欣赏着,便低声问:“敢问兄台在这扬州城中,居于何处?另有几幅拙作,我想请兄台点评一二。”

    他这时拿出来的,多是应酬唱和之作,自然还另藏有几幅自己极为得意的。这会儿,郑燮竟心里痒痒的,非常想要拿出来给石咏看看,看他是个什么意见,会不会也和自己想得一样……

    “阁下客气了,我叫石咏,路过扬州,只逗留一两日。若是阁下有功夫明日前来,那……那可就太好了!”

    石咏也是兴奋得不行。若是有这机会,能与大名鼎鼎的郑板桥切磋一番书画,观赏他那些“压箱底”的精品,那简直……太棒了!

    他伸手挠挠头,问:“这……不影响阁下备考吧!”

    郑燮摇摇头笑道:“若是这点儿功夫也需计较,那郑某花时间在这书画小道上,岂不是更大的罪过?”

    石咏一想也是,再者美术史课本记得清清楚楚,郑燮二十岁取中生员,他这只蝴蝶翅膀即便再扇,也绝难扇出这么大的变化。当下他将林家别院的地址留了,约好与郑燮第二天上午相见。

    岂料当晚,贺元思过来告知,他们的行程有些变化:原本打算隔一天渡江南下,先去江宁织造的,临时改为先顺流而下,前往苏州,造访苏州织造史家。从苏州回来再往江宁过去。算来时间紧迫,为赶在三月十八之前回京,贺元思已经决定跳过杭州织造这一站,届时直接从江宁北上,途径扬州回京。

    这一变化令石咏心烦意乱。原本第二天早上郑燮要造访的,结果他们一行得赶紧上路了;原本他打算借机会到杭州去寻访一下与二婶有关的旧事,结果杭州织造竟被跳过,就此不去了。

    石咏郁闷至极,有心想向贺元思吐一吐槽。贺元思却也始终愁眉不展,大约这件事也并非他的本愿,该是上头有人发了话,贺元思才“不得不”如此罢了。

    得知贺石两人即将动身,林如海亲自从林府过来,为他二人践行。

    “早先听闻大人抱恙,可是好些了?”贺元思见林如海一切如常,颇有些吃惊:这位林大人今日不是告病了么?

    林如海颇有些不好意思:“都因为小女不放心的缘故……”

    昨夜黛玉做主,请了廖大夫来给林如海诊脉,竟诊出是个症候,说是需要慢慢调理,方能免除后患。林如海依旧没怎么当回事,岂知今天早上一起,就听说林府大管家已经到衙门去告了假,并且请了扬州好些知名的大夫来给自己“会诊”。

    林如海知道女儿是一片纯孝,担心自己的身子。她千里奔波,刚回到家中,就又要为老父的身子骨担忧。林如海自然不忍拂了爱女之意,只得安心候着,让大夫们给自己诊脉。

    哪知道诊病之后,这些大夫们众口一词,说是林如海早年肺经曾经受损,必须好生调理医治,若是就这么拖下去,迟早有一天要酿成大病。

    林如海吃惊不已,记起早年迎娶贾敏未久,确实曾经得过一次风寒,缠绵半年左右,渐渐地自己好了。如今他才明白,当年旧疾其实根本未曾彻底痊愈,而是埋下了病根。

    想起发妻,林如海一时又念及独女年幼,若是他再有什么好歹,那黛玉便彻底成了孤苦无依、无人照拂的孤女。想到这里,林如海出了一身冷汗,少不了将大夫所言一一记在心上,并亲口允了黛玉,定当按医嘱保养,再不敢掉以轻心了。

    此时此刻,林如海望着石咏:这一切改变,竟都是因这年轻小吏的一句话,才会发生。此刻他望着石咏,心里暗暗感激之余,也觉得颇有些古怪。

    可是石咏却像完全不在意这事一样,没有半点异状。林如海盯着他看了半天,也着实没看出什么端倪。

    第二天,林家别院门前,石咏与贺元思别过林如海,准备循来时路往东关码头过去。

    石咏一直盼着郑燮能出现,至少可以向对方解释一句,道个别。这边贺元思已经大模大样地上了轿,石咏还迟迟不肯上马。

    “石大人,石大人!”正在这时,林家别院门房远远地冲石咏伸手打招呼。

    石咏循声望去,见到一旁傻站着面如土色的郑燮。

    这郑燮一路循着找过来,问了人才晓得是两淮巡盐御史的别院,又问起石咏,林家门房马上就招呼了一声“石大人”。

    郑燮压根儿没想到,昨日赏识他书画的年轻人,竟然有官职在身,而且受到两淮盐政的礼遇。想到对方如此年轻,郑燮彻底被唬住了,愣着说不出话来,直到石咏赶到跟前,才想起要行礼:“那个……学生郑燮见过……石大人!”

    石咏赶紧摇手:“我不是什么大人,就是在京里当差而已。”

    他只不过是侥幸找到了一份工作而已,又不是正经科举出仕的,真当不起郑燮自居“学生”。

    “真对不住,昨儿下午还不知道今天要走的,竟是没工夫品评郑兄的大作了。”石咏一边说,一边满脸的惋惜。

    郑燮自然看得出石咏这话说的真心,一咬牙,从袖子里取出一卷事先卷好的字画,递到石咏手中:“难得世上有兄台这样的人,赏识郑某的字画,郑某又岂敢藏私?”

    “这三幅,算是郑某得意的三幅墨竹,有两幅题了诗句在上面,原本今天带来,是想听一听兄台的点评的。如今兄台既有公务在身,郑某便将这三幅赠与兄台。若日后有缘再遇,郑某还望兄台能多多指点!”

    郑燮说的是心里话。

    昨日在饭铺里,石咏只说了那么几句,郑燮就觉得石咏的每个字都敲在自己心坎儿上。虽然石咏说得都是好话,可是他言语神态里却好似还有一些意犹未尽,似乎郑燮的画作与书法都还有改进的空间,偏生石咏只是点到为止,夸了一通之后,就闭口不再多说了。

    郑燮却不是那等只听得进好话的人。他满心都是一个念头,觉得石咏能够指点迷津,让他在书画一途上能更进一步,所以今日早早地赶过来,正好碰上石咏随贺元思启程。

    在石咏这边,他昨日看待郑燮的字画和墙上那一联,确实能看出郑燮的功力还未到,这些与他后来技艺炉火纯青时的作品相较,确实有些不足。可这些石咏当然不会说,毕竟对方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石咏对这位未来的大书画家,不吝溢美之词,只盼着对方能信心满满,就这样画下去。

    如今,当郑燮真的将三幅得意之作递到石咏手中的时候,石咏吓了一跳,连连推辞,只说不敢当。但是郑燮却坚持不肯,一定要赠与石咏,只说:“字可以再写,画可以再画,只是错过了兄台,便不知何年何月能再相见,郑某心中唯有‘可惜’二字而已。”

    石咏听他这样说,不好再坚辞,只能收下。他随即又开口:“郑兄且放心应试,我这人没什么特长,看人却是准的。郑兄今年这童生试,必定取中!”

    郑燮听他这样说,赶紧谢了石咏吉言,石咏重复了两遍“必中”,突然想起来,“先生若是有机会进京,一定不要忘了来我家中坐坐。”接着便将他在椿树胡同的地址告诉了郑燮。

    那边贺元思的长随已经过来催促,石咏不得不上马了,他望着郑燮,殷殷拜别,不忘了低声说一句:“郑兄必将名扬天下的,只盼千万勿忘初心才好!”

    郑燮听了一怔,待要再问的时候,石咏已经翻身上马,向郑燮扬手,“再见了!”

    他也盼着自己能多给这位板桥先生多一些勉励,可是他除了知道郑燮今年必能取中秀才之外,也知道他将会半生潦倒,半生不顺,真困窘时,只能以卖画为生,将他心爱的画作明码标价,大幅几钱,中幅几钱,条幅对联几钱,扇子斗方几钱……

    可也正是这样的经历,才塑造了郑板桥这么一个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的人,堪比他笔下苍劲有力的墨竹。

    所以石咏才会感慨万千,以至于当着郑燮的面,说出了“勿忘初心”这四个字。

    作别郑燮,石咏带着他那三幅书画来到东关码头登船。在船上,石咏铺开那三幅画,正在沉思之际,贺元思进来,瞅见这三幅墨宝,以为是石咏画的,开口就夸。待石咏解释了是偶遇的一名童生所做,贺元思便失了兴致,说:“还是那些设色的花鸟更好看些吧!”

    说毕贺元思就出舱走了。只留石咏一个在后舱,心中想:设色花鸟,固然花团锦簇,只可惜,与这水墨兰竹,境界不可同日而语。

    贺元思这时若是开口向石咏讨要这画,石咏恐怕不得不割爱,分贺元思一幅。这下倒好,石咏光明正大地一人独吞了,当下小心地将郑燮的画收起,和他沿路画的“插画”们,都都放在一处。

    从扬州出发,过瓜洲渡,沿江顺流而下到苏州,不过两三天的功夫。

    这两天里,石咏一人在舱房里赶着将他在扬州的见闻都画下来,心无旁骛,颇不寂寞。

    而那位贺郎中却始终长吁短叹,不知在郁闷什么。

    快到苏州之前,贺元思将石咏请到前舱去,要与他商议一下“公务”。

    说实话,石咏也纳闷得紧。早先十六阿哥胤禄告诉过他,这次南下,不过是让他代自己去看看江南风物,回去之后一一向他禀报就行。可是这次下江南造访三大织造,监办万寿节的贡品,毕竟是一趟“公差”——这监办贡品,到底有什么可“监办”的呢?

    “坐!”贺元思请石咏在前舱坐下,命随侍的小厮奉上清茶。待小厮退下,贺元思便关上了舱门,神秘兮兮地向石咏开口询问:

    “对这趟差事有什么看法?”

    石咏睁大了眼,冲上司一拱手:“正要向大人请教!”

    贺元思丢过来的球,又被石咏踢了回去。

    “略过杭州织造一事,你……没什么意见吧!”贺元思看似温煦地问。

    ——怎么没意见?意见可大了!

    石咏在心里暗暗腹诽,脸上分毫不敢露,只能点头:“卑职听大人吩咐便是。”

    “本官的考虑,也是为了紧着重要的事情先办了。”贺元思见石咏恭顺,不免也顺了口气,挺了挺胸。“至于这次杭州织造的贡物,他们必定不敢怠慢,是一早就准备妥当了的。”

    石咏点点头,却知猫腻就在这里。

    他们此行,名义上是监办贡物。可是眼下已经进了二月,三月十八就是万寿节,该准备的若是还没准备好,可就来不及送上京了。他们这时候才下江南“监办”,抵个什么用?

    待到贺元思的话说出来,石咏多少心中有数,知道这次南下,应该只是走个过场,只要地方上处理事情不出大纰漏,这就行了。

    只听贺元思继续说:“江南三大织造,你知道是做什么的么?”

    石咏伸手挠挠头,问:“难道不是专门造办御用织品的地方么?”

    江南三大织造,顾名思义,地处江南,专门制造宫廷御用和官用各类纺织品。上至皇帝身上的龙袍,下到官员身上的补子,都是江南织造局的能工巧匠们用织机一点点织出来的。

    除了织造局的本职之外,石咏倒是还曾听说过,这负责监管三大织造的主官,曹、李、孙三家……不不不,换到这个时空则变成了贾、史、王三家,名曰织造,实际上是皇帝的亲信和耳目。三家都曾不间断地向宫中呈递密折,奏报江南地方上的各种信息,其中极大部分是关于雨水、收成、米价、疫病、民情、官吏的名声等等1;据传三大织造还曾受命笼络江南的文人士子。因此这织造之职,看似不显,但却是真正的帝王心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贾府与史家都有显赫爵位在身,这爵位,和他们两家内务府包衣的身份,其实略有些不般配。只是贾家已经抬旗,便没什么了;史家没有抬旗,就显得比较尴尬。

    石咏在贺元思面前,却什么也不敢露出来,只捡那最浅显的答了。

    “你不知道,任苏州织造的史侯,那可是真正得圣眷的,一门两侯!”

    贺元思见石咏“什么都不懂”,当即放下身段,向他细细解释。

    “史家老太君当年是皇上保姆,先保龄侯实是圣上的奶兄弟。如今圣上身边,最得宠的王嫔娘娘,则是老侯爷的舅表妹。2”

    “皇上是个最念旧情的,所以老侯爷过世之后,二老爷史鼐未降等袭了保龄侯之位,三老爷史鼎则得了个忠靖侯的爵位。如今二老爷任着苏州织造,三老爷掌管江南通政司,都是‘要紧’的职位!”

    贺元思拐弯抹角地向石咏灌输,三大织造,绝没有他所知的那么简单。

    石咏装傻,忍不住问了一句:“那史家大老爷呢?怎么没袭爵?”

    贺元思闲闲地叹了一口气:“大老爷七年之前已经过世了。”

    石咏当即连连点头,做出一副明白了的样子。

    到了史家这边,设定也与原著保持一致。史家大老爷,也就是那位史湘云小姐的父亲,早早地就过世了。史家由老二老三袭了爵。

    可是说了这么多,与他们前来此处,监办贡物的差事有什么关系么?

    贺元思接着说:“其实老侯爷过世之时,两位老爷袭爵之事,八爷曾在京中斡旋,出了很大的力。甚至你我这趟差事,出京之前,八爷也是打了招呼的:差事若是做得好,你我辛苦之余,少不了能得点儿好处。”

    石咏听了,心中雪亮。

    南下行程突变,显然和背后“打过招呼”的“八爷”脱不了干系。说不定贺元思跳过杭州不去,也是和杭州织造王子腾始终不肯站队有关。

    说到后来,这贺元思话里话外,都是在夸八爷好,八爷待人宽厚,当得起一个“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