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书屋 - 历史小说 - 我在红楼修文物在线阅读 - 第213节

第213节

    石咏绝倒,红娘则估计是被气倒,不再数落石咏,转而教训起身边的玉杯。

    石咏在一旁暗自心想,其实自己当初将这两件器物放在一处,让它们自己能够谈谈说说,倒也是个好主意,毕竟它们都不用再忍受寂寞。只不过,红娘虽说是个女性角色,这瓷枕的口吻却格外像个女汉子;而“一捧雪”雌雄莫辨,但是说话却总有点儿尖锐,有点儿“娘”。

    他突然想起个笑话,便对两件器物说:“我有个谜语说与你们听,你们看看谁能猜出来的。”

    石咏平常,即便在器物跟前,多数时候也不苟言笑,这会儿突然开起了玩笑,两件器物都觉得很新鲜,当下齐齐住了口,静听石咏说来。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1打两件器物。”

    “一捧雪”登时嚷:“我知道了,大哥就是个枕头!”

    “聪明!”石咏登时夸赞。

    红娘的瓷枕也不甘示弱:“我也知道了,二哥就是只玉杯!”

    ——咋就是玉杯了涅?

    红娘振振有词:“二哥现在就在房里的架上蹲着……还有,二哥身上有两枝梅枝,岂不是像两只角?”

    石咏无奈了:“不是天下的玉杯都跟‘一捧雪’一样,会伸出两枝梅枝啊!”

    可是红娘继续强词夺理:“你看它身上的玻璃支架,这还不止两只角,有十几根那!”

    石咏实在没法儿将红娘的思路往“兽头”上引,刚想揭晓答案,便听“一捧雪”唉了一声,说:“咏哥儿,我是真的乏了,不想再要这个劳什子玻璃支架了。求求你想想办法,把我这支架撤了成不成?

    石咏想了想:“也成!如果你还想碎成二十七片,当然可以!”

    一时红娘便笑了起来,一捧雪不乐意了,高声抗议,说天下难道真的没有法子,既不要玻璃支架,又不用玻璃罩子的法子,也能让它成为一只完整的玉杯的么?

    东厢这边正在闹着,外头有些动静,石咏出去看时,却是薛蟠刚从南边回京,刚刚到家,还来不及安顿下来,已经命人给石咏捎了些东西——确切地说,薛蟠只是受人之托,转了一道手,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带了什么给石咏。单请石咏看一看,这东西到底有没有价值,若是有价值,他就命人从南边大规模采购。

    石咏赶紧谢过薛家的管事,然后便望着薛蟠送来的一大箱东西发愣。

    这是个巨大的木箱,石咏扭开箱子上的铜扣,打开一看,只见里面盛放着几只匣子,并一只瓷坛。瓷坛外面包裹着厚厚的棉胎。想必是给石咏捎东西的人生怕长途运输途中东西有所损耗,因此事先做了防损耗包装。

    石咏伸手,先取了一只木匣出来,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些紫红色半透明的不规则薄晶片。石咏取出一片,放置在鼻端闻闻,觉得依稀有些淡淡的香气,伸手轻轻一掰,那薄片极脆,“啪”的一声便断开——石咏纳闷,这究竟是什么?给自己捎东西的人凭什么就相信自己能辨认出这材料,并且加以利用呢?

    石咏将这木匣子随手放在一旁,又捡了一只较大的匣子出来,打开,只见里面是琥珀色的薄片,卷在一起捆成一捆,而这匣子里盛了越有三四捆。石咏伸手取出一捆,凑在鼻端闻闻,只觉有一股淡淡的烟熏味。

    他辨不出这材料,却也不着急,叫来李寿,两人一起,将里面裹着棉花的瓷坛取了出来,又取了一枚蜡烛,将瓷坛口处的封蜡融了敲去,将坛盖打开,只见里面是极为纯净的白色稠浆,石咏低头凑近了闻了闻,突然认出了这东西:“这是橡胶啊!”

    是的,这只瓷坛里的东西,他后世里时常用到,乃是一种天然粘合剂,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橡胶的浓缩原浆。

    他既能认出橡胶原浆,早先那两样,便也有了线索:那琥珀色的一卷薄片,应当是橡胶原浆经过风干与烟熏,制成的一种叫做“烟片胶”的材料。烟片胶相比橡胶原浆而言,更适合保存及运输,需要使用时加热塑炼固化即可。

    而那只匣子里紫红色的薄片,石咏猜测,与这橡胶和烟片胶一样,也是一种天然材料,经过初步加工形成的半成品。而那特殊的紫红色,倒让他记起了以前做研究员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一种天然材料——虫胶漆。

    虫胶又叫紫胶,是紫胶虫吸取寄主树树液后分泌出的紫色天然物质,用途很多,可以作为染料、色素、上光增色剂之类。但是作为文物研究员,石咏以前曾经使用虫胶漆为木制器具打底上漆,甚至一部分三代时候的青铜器皿修复完成之后,也是用虫胶漆最后上色“美容”的。

    石咏辨出这些材料,一下子有了底气,当下将箱子里所有的物事都取出来,却再没有发现新的材料,倒是箱子最底下藏着的一只匣子里,石咏找到了一封信。

    看到信封上的字母,石咏立即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谁给他捎来的了。果然,石咏拆开信件,只见纸笺最末处签着一个潦草而隐晦的签名:“傅云生”。

    这信照旧是用拼音写的,石咏少不了取来纸笔,默默辨认拼音,然后将信的内容化成文字记下。

    只见傅云生的信上一开头便写着:“你这小子,还真不赖!”

    作者有话要说:  1见第二十二回 环哥儿的谜语。

    第273章

    石咏将整封信读完, 方才知道傅云生为什么赞自己。原来广州口岸当真降低了对自海外而来的“黑油”并煤铁之物的关税。虽说黑油的价格并不高,但是海商们依旧有利可图, 这边消息一出, 想必此后会有更多的海商加入进来, 将这种旁人尚不知该如何利用的“黑油”送至广州出售, 同时再换取广州口岸出口瓷器茶叶等商品,也算是间接帮助产自中华的货品顺利出口。

    傅云生并不清楚石咏在此事之上所扮演的角色,但是他打听到了这降低关税的指示是从京中而来。傅云生便猜是石咏在京中扇了蝴蝶翅膀, 毕竟除了这位“老乡”之外, 还有谁晓得这种看似寻常的“黑油”的重要性。

    石咏不得不承认,傅云生的直觉和判断都非常精准。

    盛放傅云生信件的匣子里, 还放置了几枚石咏再熟悉不过的物品:橡皮筋。石咏伸手拿起一枚, 绑在手指上弹了弹,觉得这弹力与后世的相差无几。

    傅云生的信件上也说, 他无意中发现了橡胶这种材料, 也尝试了将天然橡胶制成各种形状的用品, 再加入稳定剂和硫化剂,令其成型。但是他眼下正在忙着将“黑油”炼化,并且尝试蒸汽动力的利用。橡胶到底该怎么用, 他便实在是顾不上了, 但想有石咏这么个“老乡”还在京中,便将东西给他送来,看看他有没有兴趣,将这种材料玩出花儿来。

    石咏太有兴趣了。

    橡胶这种材料, 在后世几乎是随处可见,又不可或缺,日常生活中,时常可见雨鞋、热水袋、松紧带、橡皮筋……这些都是橡胶;交通运输上橡胶可以制成轮胎;医疗卫生行业上这东西可以用来做输血管输液管,以及……计生用品?

    石咏凭空想象了一下,决定还是把“计生用品”先放一放,先顾着把最紧要的医用橡胶制品先做出来。他转头瞅了瞅坛子里白色的橡胶原浆,心里暗叫可惜,这其实也就是天然乳胶啊。只可惜这种原浆运输不易,数量太少。否则若是有材料有工艺,他就先给家里两位长辈各自做一床乳胶床垫,然后再给如英做一只乳胶枕芯,岂不比眼下塞了棉花和谷糠的枕头来得舒服?

    至于虫胶,据傅云生信上说,他送橡胶来是最主要的,而虫胶则是附带的。刚巧广州口岸的海船上得了些从真腊来的虫胶片,他手里没有正经用处,所以送一些给石咏,看看他需不需要。

    中华历史上所使用的虫胶,多是来自海外,真腊、波斯等地都是原产地。云南也产,但是云南到京中陆路遥远,反而不如从海外进口来的便宜。

    石咏想,来得正好,他此前正愁没有合适的材料修补“一捧雪”,如今就得了虫胶。当下他一转身,回到东厢里,将“一捧雪”从架上取下来,伸手就将支撑着一捧雪各处的玻璃支架摘掉。

    一捧雪登时大叫起来:“唉,唉,咏哥儿,你这是要做什么?你这真是……”

    “只是想帮你摘掉这个繁复无比、令你不舒服的罩子和支架!”石咏诚恳地问,“只是,你愿意重新恢复成为一只完整的玉杯?你……想么?”

    一捧雪登时不吱声了,半晌方道:“想的……”

    到底还是口不对心啊,此前闹了好久,说是不愿意被修复的一捧雪,这时候终于说出了真话:谁不盼着能做个完整的自己,宛若当初从玉雕工匠手中诞生的那一天?

    旁边红娘倒是领会了石咏的意思:“咏哥儿,你是真的找到法子,方便将一捧雪整个儿修起了呀!”

    石咏点点头。

    此前他用玻璃器将一捧雪所有的残片固定,这是个迫不得已的选择。原因是,他手头其实没有特别合适的,用以修复一捧雪的材料。

    文物修复,石咏恪守着几点重要原则:一是修旧如旧,修复之后的文物一定要体现本来面目,文物工作者不能依照自己的审美或是品味随意改动文物的形貌;第二点是修复材料要具有可还原性与可识别性,也就是说,使用特定材料修复,不能对文物本身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其实石咏还想再加上一点,对他来说,还有一项:文物自己愿意原则。

    眼下一捧雪始终犹犹豫豫地,一方面看着碎成几百片的瓷枕照样能够复原,眼热不已,另一方面又总惦记着自己身上带着的“诅咒”,生怕给石家也带来些不好的运数,所以即便石咏提出,它也始终未好意思接口。

    石咏却已经将最终的修复计划整个儿想明白了,立即动手开始准备。

    早先他没有将一捧雪用寻常修复玉器的方法处理,一是因为一捧雪碎片太多,根本没法依靠“锔钉”、“锔环”之类的金属件复原。如果只用粘合剂粘合的话,另有一个问题——一捧雪是一件玉器,因为它本身玉器的材质,导致这只玉杯一部分呈现清澈至极的玉色,另一部分呈现淡淡的红色,像是美人娇羞时面上若隐若现的红晕,又像是踏雪寻梅时,那雪中依稀可辨的点点寒梅。

    可是石咏如今有了紫红色的虫胶,这种胶可以通过上色改变其最终凝固后的颜色,因此石咏打算使用这种虫胶,与洁白透明的鱼鳔胶配合,在一捧雪不同的位置充当不同颜色的粘合剂。如此一来,等粘合剂最终干透的时候,玉杯杯身粘合的缝隙处,不会出现与杯身存在色差的细缝,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傅云生给石咏送来的是虫胶风干凝固之后形成的干片,这种东西不溶于水,只有加入无水酒精,慢慢浸泡调和,才能成为带有红紫色光泽的胶漆。这个时空里还没有无水酒精,但是这也难不倒石咏,他毕竟手中掌握着一个玻璃厂,且培养出了一批手艺精湛的工匠。

    果然,石咏绘制了一个蒸馏冷凝提取酒精的装置,玻璃厂转天就做了出来。石咏用最烈的烈酒作为原料,提取无水酒精,效率还算是高,很快得到了合适的酒精溶剂,将虫胶片置入浸泡,没过多久,就形成了紫红色的虫胶。

    与此同时,石咏也在着手准备无色透明的鱼鳔胶,并且取了一部分白作为调色剂,待鱼鳔胶与虫胶都准备好之后,石咏分别调入不同数量的白,鱼鳔胶便成了半透明,而虫胶这边,则分成好几层次,有浅粉色、淡红色、深红色、紫红色等等。

    到了这时,石咏将“一捧雪”原件从玻璃罩中取出来,再次将它拆成一块一块的碎玉,随后依照接着处的颜色,选用不同颜色的胶质,将碎块粘合成为整体。

    被粘合之后“一捧雪”则又被放回原先的玻璃罩里,搭上玻璃支架,静待干燥。

    “咏哥儿……”一捧雪此刻心中大约是百味杂陈,因此完全不知道该对石咏说什么才好。

    石咏却笑着继续忙他的,偶尔瞅一眼架上的文物,会微笑着对它们说:“回头还有惊喜!”

    待到一捧雪粘合各处的胶质完全干透,石咏又用细砂纸将接合处打磨光滑,用稀释之后的虫胶稍许调整一下颜色,让细缝处的色泽与别处衔接得天衣无缝,最后在表面统一打了一层蜡。

    一切都昨晚之后,石咏取出了一只新赶制的玻璃匣子,将一捧雪放进去。

    旁边红娘的瓷枕忍不住惊呼:“一捧雪,小雪……你看!”

    “怎么了,怎么了?”一捧雪自己也问。

    石咏有时候想不通他的这些文物们究竟是怎样感知外面的世界的:它们显然是能听见周遭的人说话的,想来也能“看见”周围发生的事。只是它们真的能感知到自身是什么模样的吗?

    忽听一捧雪出声赞叹道:“哇——”

    这声赞叹发自内心,充满了喜悦。

    石咏在这个玻璃匣子的底部,架了一面有一定倾斜度的玻璃镜子。镜子映出了玉杯杯底的样子,这样无论是旁观者,还是一捧雪自己,都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欣赏这只完美无缺的玉杯。

    这是博物馆展出文物时的常见手段,有些时候为了让观众也见到文物背面或是底部的精彩细节,博物馆就会用这种装置,甚至还能做到将影像放大,让观众看得更加清楚。

    这种小手段此刻却感动到了一捧雪,这一位开口叫了一声“石咏”,听声音是快要哭出来了。

    旁边红娘的瓷枕表示抗议:“咏哥儿,不能只迁就他一个人吧!这种镜子,我也要!”

    石咏摇了摇头,表示不行,令红娘的瓷枕悻悻不已。但是石咏却知道,这瓷枕是一具“红定”瓷枕,底部没有上釉色,如果用这种装置,映出来肯定不好看,怕是尴尬到红娘,所以他就干脆也不提了。

    “咏哥儿,咏哥儿你……”一捧雪成为碎片之后,怕是做梦也没想过,会有一天能恢复成为原先完好无缺时候的状态,自是激动不已,颤声问石咏,“难道你不怕,你真的不怕……”

    石咏笑笑没有回答,手一伸,将玉杯杯沿的一块碎玉轻轻一提,便提起放在盛放这枚玉杯的玻璃匣子中。底下倾斜着的镜子登时将这一片残片的棱角尽数映了出来。

    原来,石咏粘合了二十六片碎片,复原了一只完整的玉杯,唯独留了一片碎片,但是这一片碎片位于玉杯的杯沿,完全不影响其他部分,可以自由地取出放入。在石咏取出这片碎片之前,玉杯显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可是待石咏取下这一片,整个玉杯少了一片,碎片就放置在它身旁,玉杯便显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残缺美。

    “你放心,我只保留了这一片不曾粘合,不过这事啊,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红娘知。你便不要再耿耿于怀了,好不好?”

    石咏轻轻提起残片,重新置回玉杯杯沿。一捧雪立即又称为毫无瑕疵的一枚玉杯。

    “好——”一捧雪放下心事,登时神气活现、得意忘形起来,故意去逗一逗红娘,“红娘姐,你瞧我这玻璃匣子、这镜子……好看吗?”

    红娘:……呸!

    石咏自己也总算是放下一桩心事,将文物的事暂且放到一边,将傅云生给他的信件和东西又取出来看了看。

    傅云生这回给他留了一个通信地址,据薛家的伙计提起,应当是广州十三行口岸的一间商行。傅云生的实际地址应当不在那里,因为傅云生在信上写明了他时常外出,所以信件需要托人转交。这也是间接提醒,两人通信,一定要按照傅云生的“方法”来,免得信件内容外泄。

    接下来石咏又将那橡胶的初级制品“烟片胶”取了出来,见确实饱满而富有弹性,是品相很好的烟片胶。

    石咏早先已经忽悠过薛蟠了,说这种材料非常重要,唬得薛蟠送了信到南边进货去了,说是有多少进多少,包圆儿。石咏如今的任务,则是赶紧琢磨琢磨这橡胶应该如何处理。

    这种材料石咏以前使用多过了解,他对这种材料大致有些概念,晓得眼前这些烟片胶加热到一定程度会失去固态,这时候便可以压制或模制成型,但如果继续加热则会很快分解。

    傅云生的信件上也提到了一些简单的工艺,最重要的一点应当是硫化。天然橡胶只有经过硫化工艺之后才能成为稳定可使用的橡胶制品。

    好在此前玻璃厂的工匠们熟悉玻璃的制作,因此对温度控制,添加澄清剂、去除气泡、压制、铸模等工序十分了解。因此也不能算是白纸一张。

    石咏便带着这些南边来的烟片胶,赶去了城外的玻璃厂。在那里,他大致向工匠们讲解了橡胶的特性,并提出,将眼下一些不常用的玻璃熔炉改了用途,尝试制作橡胶产品。

    这些工匠们也不是头一回尝试新鲜材料,当下都应了,在石咏的指点下,很快掌握了橡胶的特性,什么时候能软化,什么时候适宜压制、冷却需要多长时间等等。在硫化上的确花费了不少功夫,也费却了不少提纯的硫磺。玻璃厂他们这一片“实验室”附近成天弥漫着一股子臭鸡蛋的味道。

    在尝试了很多法子之后,硫化的问题也终于解决,甚至工匠们可以按照成品的不同形态和要求,通过添加硫粉与蒸汽硫化不同的手段来完成这些工艺。

    石咏将细细的橡胶管取在手中,的确有些时光快进,他再次回到后世的感觉。橡胶管捏在手里,轻轻扯一扯,弹性延展性都非常好。想到这里,石咏心想,是时候去见一见太医院的于老太医他们了。

    于老太医自从老尚书过世,就回了太医院。早先听说石咏娶了老尚书的侄孙女,婚礼的时候还特为露了一面。如今他与牟大夫在研究些“内外兼顾”,治疗开放新创伤的方法。

    听说石咏又折腾出了好东西,于老太医自是乐意赏脸,与牟大夫一道应邀前来。

    石咏邀他们相见的地方是在同仁堂附近,主要是乐凤鸣听说石咏从南边得来的新材料与医药有关,实在忍不住好奇心,也上来凑了个热闹。

    然而等石咏说起,用这种橡胶管再连上个空芯的针头,就能将人体内的血液抽出来,或者将盐水什么的都给灌进去。几个人都听得脸色发白。最后于老太医颤巍巍地伸出手,想要去按按石咏的额头,道:“小石大人,你莫不是在发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