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故人托梦
听着陶之远似乎话中有话,柳姨娘和陶芳菲又相互对望了一眼,柳姨娘道:“老爷,老爷说咱们有些缘分?” 陶之远笑道:“是啊,我可听说丞相府大小姐和燕世子的亲事不能成了。” “可这又怎就能说……”陶芳菲一头沉思,一头问道。 柳姨娘看了一眼陶如菁,用手肘拐了一下陶芳菲道:“这还不明白,你看看燕小姐和咱们菁儿,如今相处甚是融洽,加之前些时日,元宵佳节,咱们菁儿在宴会上,可谓艳压群芳,才镇众人。” 陶之远听着,满意的点点头,转过来对着陶如菁道:“菁儿不愧是我和嫣然的好女儿,你可为为父长脸了,自打元宵佳节之后,为父这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对你的赞美之音。” “父亲,这不过是外头的人谬赞罢了。”陶如菁说着,顿了顿,又道:“女儿即便是有些才情,这也多亏了父亲和我那已故母亲的谆谆教导。” 陶如菁边说,边用余光扫了一眼柳姨娘母女,但见她们两人脸色都绿了。 至此,陶如菁站了起来,道:“父亲,姨娘,菁儿就先告辞了,今日玩了大半日,终是有些困倦了。” 从柳姨娘的院子出来,陶如菁带着小菊,径直就往秋姨娘的院子去了。 这才到了院门外,就听到里头有人隐隐啜泣之声,陶如菁三步并作两步,直接来到里间。 只见秋姨娘躺着卧榻之上,一手捂着脸,一手拿着帕子拭泪,云竹也坐在榻上,扶着秋姨娘,眼圈红红的。 看到陶如菁进来,云竹赶忙站起来,见了陶如菁施了一礼。 “秋姨娘,这是怎么回事?”陶如菁关切的问道。 秋姨娘还未答言,云竹便愤愤然道:“大小姐,你是不知,那边的,那边的把秋姨娘给打了。” “什么?”陶如菁惊得眼睛都瞪大了:“是个什么由头?” 秋姨娘还只是哭,云竹又道:“昨儿夜里,秋姨娘梦到,梦到夫人了。”陶如菁知道,云竹口中所谓的夫人,便是自己的母亲无疑了。 “夫人托梦来,说是说是及想念柳家的父母哥嫂,故而,秋姨娘便休了书,意欲派人给柳尚书送去,不想,不想叫柳姨娘知道了,硬说这是秋姨娘要与老爷和她为难,不但撕毁休书,还掌掴了秋姨娘。”云竹越说越激动,说到完处,泪水已经滚落下来。 陶如菁听说是为着自己的母亲,心下十分难过,同时也很感激秋姨娘,又想起先前在柳姨娘处听到的话,前后联系到一起,便都知道了。 陶如菁也红了眼眶,对着秋姨娘屈身一拜,道:“姨娘对母亲的恩情,就是对菁儿的恩情,菁儿在此替母亲,谢过秋姨娘厚恩。” 秋姨娘见状,赶忙从榻上坐起来,扶了陶如菁,道:“菁儿,你快起来,快起来。” 另一头,柳姨娘对着陶之远说了今日秋姨娘所行之事,本以为陶之远会大发雷霆,责问秋姨娘的不是,毕竟自从陶之远和自己结了情愫,强娶过门,柳家便和郡守府断了往来。 不想刚说完,陶之远只是叹了口气,道:“难得,难得秋姨娘还有这份心。”说完,又对着窗外,目光悠然道:“嫣然,你宁愿托梦于秋姨娘,都不愿托给为夫,可是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让你不满了。” 柳姨娘见陶之远如此,心下愤恨,自己可是个大活人,竟然还不比柳嫣然这个死人,可见陶之远对柳嫣然的用情,终究还是要比对自己用情深,又想到陶如菁,想着陶之远的这一切念旧情愫,只怕和陶如菁也有干系,心中对陶如菁的恨意又添了几分。 侯府中,燕含蕊一个人坐在池塘边上,秦芩走了过来。 “在想什么呢?”秦芩问道。 燕含蕊见秦芩过来,收回目光,道:“秦公子,你觉着我哥哥这个样子,可有大碍。” 秦芩叹了口气,道:“谁也说不准,不过边境所有的医者,举凡看过的,都说这是慢毒。一时半会,该是无大碍的。” 燕含蕊听着,鼻子有些发酸,道:“此来阳都,真是苦了他了,若是在边境,再不济父亲也要四方求医,可到了这地,虽是极尽繁华,终究是徒有虚名,行事处处受人牵制,就连他身中奇毒,都成了一个秘密,不敢对外昭彰。” 秦芩见燕含蕊如此,便宽慰道:“阳都繁华,奇人异士云集,假以时日,想必也能找到方外高人。” 燕含蕊苦苦笑了一下,忽然想起什么,从怀中摸出今日陶如菁交给自己的羊脂佩,道:“这是今日陶小姐给我的是,我看了正是哥哥的物件,只是……” 燕含蕊总是觉着哪里有些不对劲,却又不知从何说,便打住了话头。 正说着,林崇过来唤秦芩,说是燕含山睡醒了,要跟他说话。 林崇看到燕含蕊手里的羊脂佩,瞪了眼睛道:“这,公子的羊脂佩,怎么会在你手里了?这不是,不是在陶小姐那儿呢?” 经林崇这么一说,燕含蕊和秦芩都明白过来了,燕含蕊也终于知道,自己觉着不对劲的地方是在哪里了。 秦芩点点头,转过身,道:“暂时这两日,且先不给他,待他好些了,再转给他才好。” 三人一道来看了燕含山,老太太和苏氏都围着他,老太太道:“山儿这哪是风寒,年后就已经复发了两次,我看这都中大夫误人。” 苏氏宽慰道:“母亲,只怕是新近入都,有些水土不服了。” 老太太拭了拭眼泪,道:“我不管是风寒还是水土不服,明儿一定要找了最好的大夫来看看方才好,若是求不着人,老身我就亲自入宫,想法子寻太医去了。” 众人听说,个个都想上前阻拦,苏氏给众人递了一个眼色,对老太太道:“母亲,山儿这不是又好多了,你断断不要再往心里头去的,再过些时日,若是在不见好,那再劳烦母亲进宫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