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节
一个饭都吃不起还要摆架子的破落户有啥好的,那就是老三真心喜欢,爹娘就依了他! 结果可倒好,老三年纪轻轻就没了,王氏越活越拧巴,谁家儿郎乐意摊上这种丈母娘啊?! 何况王氏是出了名的眼光高,提她看不上的就当场翻脸,到处哭天抹泪说家里欺负孤儿寡母。 妈的!爱嫁不嫁!又不是他闺女,他才懒得管这屁事呢! “嘿嘿嘿,那宁小子缺不缺爹啊?” 封大都护舔着脸问道。 亲家做不成,结门干亲总行吧?他早就眼馋人家养出来的儿子了! 宁小子聪明伶俐不说,性子还乖巧和气,造出点新鲜东西知道孝敬长辈,比自家这两个糟心玩意强多了! 大的脸酸话少心思重,手狠的时候连亲爹也不鸟。 小的就知道儍吃儍喝,给点东西就屁颠屁颠跟着跑了,心眼都长他亲哥身上。 这一个两个的,都不省心! 想到这里,封大都护越发觉得宁非是个好孩子,于是讪笑着看向长子。 “儿子啊,你和宁小子关系好,不如你找时间探听一下,宁小子想不想认个干爹?” “反正他亲爹亲娘都没了,认个干爹老子就能名正言顺地护着他。咱们老封别的没啥,就是护犊子。以后谁敢欺负我封伯晟的儿子,咱家这些臭小子都能帮着出气,老子看哪个龟儿子还敢派细作抢人?!” 他越说越觉得这是件好事,讲完便得意洋洋地等着儿子应喏。 结果等来等去,却见封恺微微摇头,脸上露出意味深长地笑容。 “爹。” 封大公子语气淡淡。 “不用认干亲,宁非叫你爹的时候你多偏着些就行了。” “我在,他也不需要别的兄弟帮他出气。” 封大都护砸吧砸吧嘴,觉得儿子这话里有话,娃里套娃。 半晌,他抬起头,一脸愕然地看向长子。 “妈的混小子……你不是已经给老子下黑手了吧!?” “狗崽子,老子早该看出来……你他娘的啥时候跟人这样近便?原来是他娘的没安好心啊?!” 第136章 业朝上承魏朝, 魏朝名士之风盛行,讲究及时行乐,恣意纵情。魏朝末期, 皇帝大肆兴建华丽的行宫,中原处处歌舞升平, 世家郎君放浪形骸, 醉生梦死。 最终,煊赫了三百年的大魏朝亡于朝中权臣窃位, 魏殇帝的小舅子举兵造反, 诛杀姐夫, 天下大乱。 虽然业朝太祖和大德圣人都是直男,但也管不了天下人的喜好。尤其魏朝是名士辈出的时代,名士与士族已经牢牢捆绑在一起, 成为世家标榜的典范,一举一动都为世人推崇。 但前朝名士,有才是真有才, 可个人作风大多有点问题。 往好听点说叫举止风流,醉心风月, 直白点就是男女不忌, 日天日地,尤以名士间互相爱慕传为美谈。此风从魏朝中期吹到魏朝亡国, 越演越烈,直至魏殇帝年间, “名士”的必备功课便是怼皇帝和找基友, 缺一不可。 这个风俗后来也被屹立不倒的世家带到了业朝。 郎君们年少结交,风华正茂之时彼此暧昧,乃是时下最时髦的“雅事”。 封大都护是直男, 平素最看不上某些世家小子涂脂抹粉的娘气。但他也不觉得这事有多大。 边军常年戍边,塞外苦寒贫瘠,少有女子能长居于此,是以军中也也有不少结伴过日子的“契兄契弟”,只要别失了男儿气概,大都护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对于封恺,他更是自家人知自家事,有苦不能对外人说。 他的长子从小就不爱说话,肚子里装的全是心眼,谁都猜不透他心里想的是啥。 封大都护发妻去世的早,他自己又常年征战在外,长房一直是封恺说了算,半大的少年拖带着幼弟,一路倒也没出过什么岔子。 嗯,这话说得也不全对。 封大都护记得有一年,战事最紧急的时候,家里也曾经闹过细作。 细作是他媳妇的陪房婆子一家。他媳妇没了之后,这家子就一直在大房,不知之前就是别人埋下的钉子,还是事之后被人买通,反正那家的丫头半夜想爬大郎的床塌,被大郎直接打了出去,还查出他们里通外族的证据。 那小子下手是真的狠,借此整治了阖府上下的仆佣,盘根错节的几房老户,竟然贪墨了府中不少的财物! 甚至有几个还和京中的某家勾连,胆子大到敢替外人刺探边军情报。封恺处理的干脆利落,直接拉到西大营砍头,半点风声都没往外漏。 等封大都护带兵回城,家里已经被收拾的干干净净,门风为之一清。 不简单,是真的不简单。 那时候有封老太太在,封家实际上并没有分家。 老太太膝下三个儿子三个房头,那时候大郎才多大,竟能罪证确凿,连根拔起,那么些长辈一个吭声求情的都没有。 封大都护不知道儿子是怎么做到的,但经此一役,大郎在家中的地位稳若磐石。 等他成年之后,老太太张罗着给他相看媳妇,但家里来来回回的表亲女娃也好几个,没见他对哪个多看一眼。 后来这狗崽子找他祖母密谈了一下,祖孙两个说了什么谁都不知道,之后不久,他娘就再也不提给大郎找媳妇的事了。 封大都护粗中有细,隐隐砸吧出点味道。 他也旁敲侧击过儿子,大郎倒也爽快,只说如今京城忌惮边军,封家处境不稳,男女也好,男男也罢,他对这些性爱都没兴趣。 若有一日看到中意的,他自然会亲自下场圈人,家里就不用跟着cao心了。 封大都护:…… 封大都护摸了摸鼻子。 儿子虽然是他生的,但这小子从来都不受控,他决定的事天王老子都管不了。 他一个当爹的,总不能管儿子床上的事,索性就由他吧。 好在他们家儿子多,哪怕是大郎遇不上中意的,这不还有个小十二备用嘛! 大不了让十二郎多生两个,到时候过继给他大哥,大郎也不算断了香火,十二也就这点用处了。 封大都护想得开,说不管就真不管了。偏巧之后政局动荡,胡骑南下扣边,封家作为镇边大将,处境颇有些内忧外患,大都护一直以为儿子没心思想这些性爱。 没想到,这小子还真跟他当年说的那样,遇到中意的会亲自下场,半点都不耽搁啊! 封大都护有点欣慰,又有点担忧。 欣慰的是自家的狗崽子知道去外面淘食了,甭管叼回来的是啥,以大郎的性子来说,后半辈子有人陪伴,肯定不落单。 不过墨宗的稀奇事不少,他们那个开宗祖师爷就神神叨叨的,也不知道对这方面有没有啥规矩。 嗨,有规矩也没啥,好歹墨宗还欠大郎一个救命之恩嘛。 倒不是他们封家人挟恩求报,这不是好歹能拉上点关系,以后也能有机会,多相处,多来往。 其实墨宗那群傻子不知道,真正的云浮令早就被用掉了,他们拿来的那枚是个赝品,封家救人是情分。 大德圣人去世以后,墨宗在云浮山举步维艰。 于是继任矩子披麻戴孝,抱着祖师爷的牌位入宫,从宫门口就放开嗓子嚎,请出云浮令要陛下为墨宗主持公道。 只要不是造反,云浮令可满足一个请求,这话是陛下亲口御言,他自然要说话算话。 于是陛下下旨,申斥义理派鸠占鹊巢。这份圣旨措辞奇葩,用句极其严厉,要求义理派收敛行止,认清身份,给云浮山地主赔罪,然后不日滚出学宫。 此道旨意一出,朝堂震荡一片。 朝中官员绝大部分都是世家出身,与草根翻身的墨宗格格不入。以前碍于大德圣人的威名不能发声,现在圣人都没了,墨宗还想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这让一众世家子弟如何能忍?! 于是墨宗瞬间成了焦点,被架在火上烤了又烤,在朝被喷得一无是处。偏偏以陆家为首的在野清流,此时上书陛下,陈言国朝新立正是用人之时,不该因为陛下的喜好而打压士林。 太祖表示无奈,还特地将墨宗二代矩子召入宫中,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无能为力。 民意不可违,就算是皇帝也要考虑下面人的反应,墨宗要是想保住云浮山,那就要拿出点真本事让人服气。不过他倒是没有收回云浮令,只说让墨宗留着做个纪念,也不枉费他与大德圣人相交一场。 于是,第二年太祖开天下试录用廉才,义理派一枝独秀,彻底将红极一时的墨宗踩进泥土。 之后便是墨宗下云浮山,铁匠坊主被劫持,本来以为墨宗这群匠人就此散伙了,没想到多年以后,大都护的亲爹封老都护,竟然在机缘巧合之下见到了墨宗后人,对方还拿着云浮令向他求助。 那枚玉牌和墨宗现在拿出来的有些微的差别,玉牌上的“令”字还多了一个钩划。 传说这是太祖写字时独有的习惯,彼时封老都护还是边城颌州卫校尉,他亲自验看过玉牌,的确是御造没错。 封大都护听亲爹说起过,拿令牌的小子当时浑身是血,神情慌张,他身后还跟着一架马车。据说里面坐着的是女眷和幼童,封老都护没见到人,却亲眼看到马车顶盖上刻着薛家的徽标。 薛家?是造百炼刀的那个薛家? 拿令牌的小子不肯说自己的身份,只要求边军护送马车过五折沟,那边自有人接应,于是封老都护亲自带队,一路杀退了三波流匪,终于赶在天亮前,把人护送到五折沟。 他收走了令牌,然后就此折返。走了几步,便隐约听到远处响起了马蹄声。马是从北面奔过来的,人数还不少,这让封老都护十分紧张。 他本想回去守着马车,却看到拿令牌的小子竟然赶着马车迎了上去,而后被一队胡人接走了。 是胡人没错,看穿戴是漠北草原部落里出来的,不像军骑。 封老都护没有妄动。看着场面,那小子说的接应之人,多半就是这些胡人了。 只是不知道这是薛家的哪一房,竟然和胡人有勾连,难怪被人追杀。 封老都护自觉想明白了关窍,忍不住就有些后悔。 边军世代为胡骑所苦,封家更是与胡骑有家仇国恨,若不是有云浮令牌,他才不管这些鸟事! 是以那枚云浮令,现在还放在封家的内库里落灰。 墨宗之后拿出来的那枚,也不知道是谁造的西贝货,大都护当初只看一眼就觉得脑子痛,又联想起吹牛的常山,根本不想搭理。 最后还是大郎力排众议,亲自带兵去石沱坡,到底把人给救下了。 也是缘分,没想到竟然让他遇到了意中人,勾勾缠缠竟然还热络了起来。 宁非是个好孩子,和大郎一路结交都是真心诚意,封家和雍西关跟着借力不少。 想到这里,封大都护叹了口气。 “儿啊,你长大了爹管不了你,但这种事……” 封大都护顿了顿,说得略有几分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