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书屋 - 历史小说 - 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在线阅读 - 第291节

第291节

    程知绪过来,正好听见程卿在变着花样夸江知州。

    在程知绪印象里,程卿是见他一次就怼一次,不明着怼也要暗着怼,却没想到程卿会如此诚恳夸赞一个知州……若江知州真的特别厉害,程知绪也认了,可这位江大人明显是魄力不够,在地方官中算比较平庸那种,换了程知绪是临清父母官,在五皇子的船队到码头之前,早就安置好了区区几百个流民!

    程知绪听着听着,渐渐觉得不对味儿了。

    程卿一边夸江知州,一边提出了自己对流民安置的意见,不过她都是先说半截儿,由着江知州补充下半截。

    说到最后,倒像那一条条安置措施是江知州自己想出来的。

    五皇子一直用赞许的眼神看着江知州,把四十多岁的江知州看得满面红光,越说越激动。

    程知绪听不下去了。

    蠢货,真是蠢货!

    不远处,崔彦和俞三两个菜鸡也不互啄了,都竖着耳朵关注着这边的动静,等江知州说要把防疫和安置流民的措施写成一篇折子,上呈给五皇子时,崔彦很是无奈:

    “程卿又骗人了!”

    崔彦嘴上说着程卿骗人,语气中却带着小骄傲。

    俞三翻个白眼,“那是临清知州愿意被骗!”

    临清知州未必看不透程卿的招数,可程卿这样搞,对临清知州很有利,人家为什么要反对?

    有功劳,是临清知州拿。

    若是安置流民的措施出了问题,则有程卿和五皇子一起承担责任,一个六元及第的状元郎,一个天潢贵胄,这样的两个人都同意的安置措施,地方官当然可以放开手脚去做嘛。

    俞三心想,程卿可真大方啊,白白把功劳让给临清知州。

    再一看,江知州与程卿说话已经没刚才那么客套了,反多了几分真诚,一定也是看出来程卿是在给自己送功劳——临清知州不是傻,是心甘情愿被程卿“骗”。

    俞三想起了从前在南仪,程卿给程珩下套的事了。

    当时看着程珩百口莫辩,被程卿一步步把后路给堵死,俞三觉得程卿做的事格外舒爽,让他很是激动。

    现在又亲眼见到程卿给临清知州下套,俞三没有了当初那种热血沸腾的毛躁,反觉得身体里的血液流动变慢了——所以说,如果他真对程卿起了不该有的心思,也不能怪他是吧?

    都怪程卿。

    和光同尘,与别的年轻郎君一样不行吗?

    非要这么特别做什么!

    俞三抓起了佩刀的刀柄,崔彦很是警惕后退了两步:“你想做什么?”

    俞三轻哼:“你胆子也太小了,这么多人看着,我能对你做什么!”

    俞三已经放弃了和崔彦斗嘴。

    崔彦可以清点粮食,可以查天津粮仓的账,难道自己就不能也帮忙做点事?

    不仅是保护五皇子,而是其他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事,否则程卿岂不是白白拉下脸,吹捧了一个老菜帮子。

    俞三大步流星走过去,程卿和江知州正好谈完了。

    五皇子鼓励江知州要放开手脚去做这件事,俞三找了个空隙表明心迹,“殿下,卑职愿意跟着江大人学一学,等到了淮南,卑职能帮上殿下的忙就好了!”

    五皇子自然不会拒绝。

    五皇子就怕自己带着人去淮南赈灾,这群人却都不主动做事。

    俞三愿意跟着江知州学学如何安置流民,五皇子乐见其成。

    特殊时期,也不要讲什么文官和武官的差别了,文官能做的事,武官同样可以做嘛。

    何况程卿身材纤细,一看就是文弱书生,五皇子还不放心让程卿直接和流民接触。再看俞百户,身强体壮,锦衣卫的衣服穿在身上很有气势,再加上腰间佩刀,不老实的流民看到这样的俞百户,也会心存敬畏!

    五皇子都同意,江知州就更不敢拒绝了。

    江知州想的比较多,这位锦衣卫的百户大人,是五皇子派去监督自己有没有认真办事的啊。

    这样一想,江知州下意识收腹挺胸,对俞百户表示出了十二分的欢迎,并坚称,俞百户不是跟着自己学习,而是自己和俞百户相互学习,共同落实流民安置的措施。

    俞三带着些人,跟着江知州离开了码头。

    五皇子才对程卿说道:“程学士真是辛苦了!”

    “殿下岂不是也很辛苦?”

    没有五皇子配合,程卿想给江知州戴高帽子,效果也没这么好,看来讲学的时候,两人的确是培养出了一些默契。

    五皇子离开天津卫后就紧皱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一些。

    第428章 :以工代赈,强行摊派?(2更)

    功劳全是江知州的?

    怎么可能!

    五皇子虽然年纪不大,程卿做了什么,五皇子心里都明白着呢。

    五皇子要是不明白,程卿也不至于明珠暗投——她总会找机会让五皇子明白的!

    防疫的方子,程卿已经让江知州带走了,安置流民的法子,也借由江知州的嘴总结归纳了出来。

    说到底,富庶的临清城并不是养不起几百个流民,临清码头每日船来船往,这么大的船只吞吐量,收留几百个流民轻轻松松。

    江知州魄力不够,做事不爽快,但人家也有自己的顾虑。

    程卿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劲儿指责江知州。

    江知州作为临清城的父母官,得到的消息的途径要比普通百姓快。

    在临清只有几百流民,可在东昌府其他地方,在整个山东,流民的数量加起来已经有小两万了!

    山东富庶,还是孔孟之乡,今年的天虽然也挺干的,降雨量不够,却远不到淮南那种赤地千里的程度,老百姓们紧一紧裤腰带,日子还是能过下去。

    就是淮南的流民涌入山东境内后,有像临清城外这小规模聚居的,也有几千人结伴逃亡的。

    人数少,可以去山里挖挖野菜,河里捞捞鱼,只要逃出干旱到寸草不生的淮南,流民活下去的机会就大了。

    但人数一多,流民所经过的地方就如蝗虫过境。

    当地百姓们田里来不及收割的粮食,流民帮忙收割到了自己肚子里,养的鸡鸭,种的菜,树上的水果,就没有不拿的。

    这还是灾民吗?

    说是蝗虫已是美称,简直是匪嘛!

    像江知州这样的父母官,遇到大规模流民来袭最是头疼,那些人在流民与暴民两者之前切换,一日没有打出反朝廷的旗号,一日不能派兵围剿。

    杀又不能杀,救又救不完,几千上万人一天得消耗多少粮食,举城之力,能供几天,供一个月,还能供养一年一辈子?

    不仅是临清城把流民阻挡在城外,别的地方基本也是如此。

    流民在当地找不到生路,也只有继续往北方迁移,走到天子脚下,朝里的大佬们总要拿出办法来安置。

    天塌了,有个子高的人顶着。

    地方官们大多是类似的想法,少做不一定对,多做肯定容易出错。

    江知州也有同样的顾虑。

    江知州最怕临清城放进几百个流民,整个山东境内的流民都闻讯而至,全部跑来临清,到时候自己怎么办?

    临清虽然富庶,江知州也不能强迫那些富绅和大商人掏银子掏粮养活流民。

    城里的房子,城外的土地都是有主之物,江知州更没有能力把有主的土地白白分给流民们。

    要想把流民收编,得有土地,没有土地,流民就是无根的浮萍,他们自己没有努力的精气神,江知州怕这些人在临清城里坑蒙抢掠,坏了临清的治安和风气。

    有了自己的土地,流民才会被约束,踏踏实实种田,老老实实给朝廷交税,轻易不敢做违法乱纪的事。

    可江知州又变不出那么多土地,不就得来请示五皇子么。

    结果程卿给他出了个主意。

    江知州想得是长远,程卿的法子是救急。

    穷是救不了的,自己不想努力,官府怎么扶都没用,程卿去流民聚集的窝棚区逛了一圈,一看那些流民的精气神就心中了然。

    临清城拿不出土地安置流民,那就不拿。

    想要土地,想要在临清城安家落户?

    行啊,自己努力呗。

    要是别的地方,商业不发达,找个零工短工都难,但临清是大运河边上的大粮仓,接纳几百个流民却不难。

    程卿给江知州提供的不是什么史无前例的绝妙点子,说白了就是以工代赈,她更多的是给江知州理清了思路,增加了魄力。

    江知州在路上就和俞三交流了一番。

    俞三听得一愣愣的:

    “程大人说要修个码头?”

    “是啊,程大人要修码头,说是临清的码头不够用,实不相瞒,本官到任后,早就想扩建临清的码头,几次提起都因种种原因搁置,这次程大人也算帮本官下了决心。”

    江知州满脸是笑。

    俞三没整明白。

    他还以为程卿会建议五皇子就地放粮呢。

    临清本就是粮仓,不说动用从通州、天津卫和德州拨运的粮,就把临清本地的粮放出去,五万石赈灾粮养活几百个流民轻轻松松,流民人数增加十倍,甚至二十倍,五万石粮食也能支撑好久了。

    不发粮,也不发银子,只让江知州修码头,江知州还能笑成这样?

    俞三很聪明,却没有多少实务经验。

    从前还没有弃文从武时,他就爱和亲爹俞大人对着干,哪里会去关心俞大人做地方官时是如何处理公务的。

    今年进了锦衣卫,俞三就更不用学了,现在的技能点分配的非常偏科。

    不过看江知州笑成这样,俞三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没明白,非常谨慎请江知州指点。

    “就是以工代赈,本官出面新修码头,征召流民去做工,以银钱和粮食支付流民的报酬都行,流民的生计暂时解决了,临清又多了新的码头,本官也有信心继续收编淮南过来的新流民!”

    江知州讲得眉飞色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