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页
“成了!”高卫胜兴奋的去感谢工作人员的辛苦。 律风却仍是站在崖边,眺望着悬空于两岸的先导索。 他从没见过这么快速的架桥技术,还沉浸在火箭升空划破迷雾的震撼之中。 这么一条细细的索道,好像绑在纤夫身后的纤绳,将要拖着乌雀山大桥的庞大身躯,跨越对岸,实现十二年来的夙愿。 “师兄,你看新闻了吗?我们桥用了火箭技术,帅呆了!” 殷以乔忙完交接工作,拿起手机就见到了律风发来的消息。 他还附赠了一篇公众号新闻,点进去就能看见《火箭再度过峡谷,乌雀横飞建大桥!》 点进去一看,就是乌雀山大桥采用了火箭技术,成功完成了主桥先导索的建设。 殷以乔知道先导索,他在查询桥梁资料的时候,悬索桥都会使用重量较轻、较细的索道,横穿峡谷江面,方便后续的悬索架设。 但是,火箭技术协助完成建设,他确实没有想到过。 乌雀山大桥,已经受到了全球瞩目,他毫不怀疑这篇报道的详细内容明天就能出现在英国的报刊上。 然后把克里姆之流气得半死。 “嗯,很帅。”哪怕殷以乔很忙很累,依然认真看完了这则新闻,才回复道,“英国又该为这座桥轰动了。” 殷以乔的判断,从未出错。 在乌雀山大桥高高兴兴庆祝又一次火箭抛送技术成功时,英国关注着这座桥的人简直难以理解这样的技术。 “火箭!他们竟然用火箭!” “我以为火箭只能用来升空和杀人,没想到还能用来造桥。” “这只能说,中国人真的敢想敢做,我一点也不怀疑他们能造出乌雀山大桥了。因为建不起桥,他们就能用原子弹夷平它。” 网友只是普通的感慨,中国为了造桥都能抬出火箭。 而涉及建筑工程、桥梁工程的人,看到这些新闻目瞪口呆。 建造一座桥梁,都能动用火箭的国家,到底是有多可怕?! “中国的可怕远超你们想象。” 一直对中国没有好感的克里姆,看到乌雀山大桥的消息,更加笃定了自己的判断。 他说:“这是一群十天建起大楼的魔鬼,他们的工人可以不需要休息、也不需要酬劳的没日没夜工作。” “如果你们承认了他们的建造技术,很快就会被这些没有美感、堆积水泥的制造者抢夺市场,再也不会有人愿意,千里迢迢来到英国,邀请你们建造一座建筑。” 他的每一句话,都和他在主页上发表的观点一模一样—— “因为,中国会用他们混杂了军事力量,低廉无保障的工程建设,侵蚀这个世界的艺术感!” 作者有话要说: 国内首座采用火箭抛送技术的是四渡河大桥。 我第一次看到火箭造桥也惊了一下,火箭怎么造桥?! 还有个视频的标题特别好笑《中国首创火箭造桥方式,美日专家都来模仿,3年还没学会!》 哎呀,你们怎么学不会啊(摇头 第24章 建筑工程的新闻, 鲜少有其他社会热点广受关注。 但是,当克里姆再次出现在社交网络,立刻就能引起一群追捧者的赞同。 “我为欧洲大地没有被这样的桥梁污染感到庆幸。” “中国不惜使用军事力量, 来证明自己的桥梁实力, 恰恰因此暴露了他们匮乏的桥梁建筑经验。” “艺术从来不应该掺杂政治、军事和利益,这样的桥梁出现在现代, 成为了军用的傀儡,应当是艺术的耻辱。” 偏见的声音一旦出现,就会广受西方媒体欢迎。 他们热衷在显著位置, 刊登和发表抨击、驳斥中国的任何声音,并不打算去鉴别它们是否存在矛盾。 莱恩特忙碌于腾龙集团的顾问工作, 点开报纸电子页面, 就能发现克里姆又在发表高见了。 “他到底有多讨厌中国?”莱恩特跟殷知礼通话,语气困惑无比,“我看了乌雀山大桥的详细报道, 我认为这明明是一项可以学习的伟大创举!” 殷知礼的笑声,从电话那端传来, “朋友,你得知道, 能够像你一样坦然认可中国成绩的人,都是极少数。” “大部分人就像克里姆, 守着伟大的艺术和建筑功绩,否定所有后来者的成绩。” 莱恩特听着他悠闲语气,更加不能理解了。 “知礼,我还以为你会为了你的学生,大声批驳克里姆这样的人。” 殷知礼笑得更开心了,“为什么要批驳他?我的学生说了, 会叫他后悔。” 他和莱恩特都见过律风的视频,那些由留学生随性提问,随手录制的话语,就像律风本人一样尖锐。 殷知礼看着手上,仍是钢筋水泥,突兀出现在群山之中的桥梁雏形,视线却充满了信任和期待。 他说:“中国的桥梁,不需要像克里姆一样的人指手画脚,只需要中国人民的认可。” “只要建成乌雀山大桥,就是最好的批驳。” 没有人比殷知礼更了解建筑师。 他在英国走到现在,身边依然围绕着和克里姆一样相似的声音。 他们坚持东方主义的解构,并且认为西方永远胜于一切。 唯有作品,能让他们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