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书屋 - 历史小说 - [红楼]活该你见鬼在线阅读 - 第250页

第250页

    与其留她在自个儿府上孤军奋战,不如弄来和众武林高手、众大内暗卫一起。既有她施展才华的余地,又不至于陷入孤军作战的危险之中。

    这是最佳选择。

    琪琪格在九阿哥府正院住下来了,一天一小打,三天一打打很快,他就忘了胤俄的托付,不仅没掌握生儿子的要领,一门心思都扑在了怎样击败蒙古女人上面。

    有人陪练,武艺进步那是突飞猛进,都是草原某部的郡主,都擅骑射,都是用鞭子的高手,都胆儿肥,都不怕闯祸。外头的人说十阿哥真贼,逮着机会就把他福晋往九阿哥府上领,不就是为了掌握最先进的生子秘方。

    借着平日里关系好,竟然占这么大便宜,兄弟们拿了方子就很欢喜,他还嫌不够,要上门去拜师。十阿哥忠厚老实的形象基本不保,他已经变成了面善心恶,狡诈如狐的代表。

    这事儿跟着康熙去木兰围场的十爷还不知道。

    此次冬猎计划是十日,往返五日,围猎五日。

    康熙一行刚到地方,京城这边,太子就反了。

    胤禟早就安排好的,让元春使唤鬼魂们打探消息,务必在造反行动开始的第一时间,通知他重金聘请的武林高手,让他们把府上严密保护起来。

    胤祺和胤禟府上是同时戒严的,宫里也得到消息,五阿哥没直接拿下太子,而是让自己的人伪装渗透,进入造反行动贴身保护太子大名单里。

    关键是:用我们的人将太子爷团团围住,随时准备倒戈,俗话说得好,擒贼先擒王拿住了太子胤礽还怕他座下那些乱臣?因为准备时间长,他派出的暗卫都在过去这几个月取得了太子胤礽的信任,贴身保护他。

    五爷提倡用最简单的方法取得胜利。

    结果还不知晓,整个过程却是按照他的话本在走。

    进展十分顺利。

    太子/党首脑本来是索额图,上回太子被圈,他就跟着丢了命。留下俩儿子格尔分和阿尔吉善是此次行动的先锋兵和主要策划人,他们横着心,一路杀进皇宫。

    这个杀是真正意义上的。

    胤祺当然有能力抵抗,他没有若是镇压得太容易,没点人员伤亡,怎么让皇阿玛狠下心搞死太子。造反这个行为还可以托词说是被底下人煽动一时糊涂,一旦背上人命,想洗白也难。康熙能让提着刀拉他下马的混账继位?他虽然经常因为莫名的原因感动,能当这么多年皇帝,脑子真不残。

    撇开康熙不说,满朝大臣不会答应,百姓们也不会答应。

    一旦发动政变,他就没有回头路,不成功,便成仁。

    七月份就得知消息,如今十二月,胤祺准备了五个月时间能让太子成功?他擦了擦自己的佩刀,朝着紫禁城门极目望去,仿佛能看到反贼提着大刀杀进们,当然是他刻意减少了兵力的门;有挥刀的声音,有求救声,呻/吟声胤祺刻意将关键地方的兵力削弱,以几百人的生命让太子跌入尘埃。

    报告统领,格尔分、阿尔吉善自北边神武门及西边的西华门进,其他逆贼正在午门外厮杀。

    报告统领,逆贼头领确认为太子胤礽,他在重重保护之下进宫。

    报告统领,骑兵步兵狙击手都已经就位,我们的人已经安插到逆反组织各部,随时可倒戈。请问是否开始围剿行动?

    胤祺用手摸了摸这把还没染上鲜血的佩刀,问道:死者几何?

    逾二百。

    才死这么几个说个屁。

    不来点震撼数据怎么向皇阿玛交代。

    在毫无防备的当口,太子造反了,他当然要被镇压,这个过程却不能一面倒,越惨烈越好。拿人命书写的话本才够逼真,胤祺一点也不想被皇阿玛询问为啥会有这么及时的围剿这么强大的应急能力。

    胤祺招呼手下的喝了半杯茶,外头报告说死了超过四百,他这才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动员词,已经渗透进太子阵营的不要轻举妄动,其他所有人都准备,反扑!

    这逆袭来得太晚,除了被康熙带走的两位进宫没几年的嫔妾,包括皇太后在内,四妃都吓尿了。听说乱党见人就杀,她们险些就要往柜子和床下躲。

    最镇定的是宜妃。

    为啥啊?

    因为老五没去冬猎。

    因为老五是皇宫暗卫统领。

    借这个机会让德妃死了才好,至于翊坤宫这边就算别的宫死个干净胤祺也不会放弃她的,好歹是亲儿子!

    小桃红眼眶都红了,就要哭,宜妃瞥了她一眼:哭什么,侍卫还没死绝呢。

    娘娘,您快找个地方避一避,说是见人就杀的,奴婢贱命一条怎么死都不足惜,您还有五爷和九爷,只要挺过去,总会好的。虽然蠢了点,倒是一片真心,宜妃悠闲的坐在榻上,端起热奶喝一口,道:老五就在宫中,有他在,本宫不会有事。

    这时出去打探消息的三德子也回来了,他腿都在哆嗦:是太子!太子反了!说是已经杀了二三百个,血流成河。

    小桃红眼泪都出来了,她急急忙忙收拾包裹,想让宜妃躲一躲,就有侍卫匆匆而来,五爷让我带娘娘避难。说着他拿出一块玉佩,是皇上赐给胤祺的,基本不可能伪造。宜妃披着狐狸皮滚边斗篷,带着小桃红和三德子,跟着那人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