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书屋 - 历史小说 - [红楼]活该你见鬼在线阅读 - 第308页

第308页

    呵呵。

    放着功名不考竟然当了杀手,还坐到了副楼主的位置,这消息若是传出去,简直要翻天。胤禟心里震撼,面上却分毫不漏,他笑得和善极了,慢条斯理的整了整衣衫,道:君子不强人所难,本来,你若愿意答应我这小小的要求,也不至于被揭老底,可想好了?能不能做决定?还是请你们楼主过来我亲自同他说一说。

    不不,我就应了您,别说通报,只要是同您相关的任务,我们杀手楼统统不接。您高抬贵手给笑得留条活路,这事要是让我老子知道,非得被打断腿。

    叶赫贝勒的后人竟然干起这种勾当。

    简直是给家族抹黑。

    这事若曝光出去,杀手楼造的孽都要算到他头上,以后真是不用活了。

    胤禟明白里头的奥妙,他没把叶七往死路上逼,同意了对方的条件:只要你小子本分做人,不站错队,爷当然不会做这种不仁不义之事,若是危及江山社稷,那就别怪我手下无情。

    我这底细都让您搞明白了,还敢做什么手脚?他当然是想过的,一瞬间干掉胤禟并且成功逃出去的概率有多高,预估的成功率让他放弃了冒险。

    九爷是什么人,敢单独见他能没防备?

    还有这位福缘深厚的侧福晋。

    和她作对的有几个能讨好?

    最重要的是,杀手的直觉告诉他,这房间里潜伏着凶兽,他一旦出手,还没碰到九爷自己就得先倒下。干这行,直觉是非常重要的。

    叶七妥协了。

    他不得不妥协。

    杀手楼这位倒霉的副楼主离开之后,胤禟才挑眉看向元春那方:他的身份,春儿如何得知?

    我说我猜的,爷可相信?

    只要是你说的,爷当然信。

    元春嗔他一眼,笑道:我学了一道鬼符,能追踪他的名字和身份。

    胤禟的第一感觉就是庆幸,他庆幸自己娶了这个福缘深厚并且本事大的侧福晋,他一步步走到现在,得皇阿玛信任,同五哥一道站在超然的位置,帮额娘在宫中彻底站住脚,多子多财多福大多是元春的功劳。

    能够娶到这样的侧福晋是上辈子积德。

    元春从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以及得到的东西,胤禟却总觉得亏欠了她,别的不说,侧福晋这身份就太低了些,正房她也住得的。瞧那蒙古来的续弦空有漂亮脸蛋,无才无德无宽容之心,惹到她就是一顿鞭子。她都能成正室,真是难为元春。

    有句话叫,你非我,岂知我之愿。

    胤禟觉得嫡福晋的位置好,元春却觉得如今就很圆满,有个将自己放在心尖上的夫君,有那么多儿子傍身,宜妃娘娘也是和善的,万岁爷更不会刁难她。元春求的从来就不是惊天的荣华,而是过上安逸日子。

    ☆、第100章

    胤禟这边进展很顺利,搞定了对市场影响巨大的几位粮商之后,京城局势就稳定了许多,因为房屋坍塌造成无家可归的慌张在淡化。胤禟的行为让他们增加了对朝廷的信赖度。

    小老百姓有个德行,就算发生再大的地动,无论如何也要将钱财拿走,否则会心塞至死。这个好习惯帮助大多数人带出属于自己的金银锞子和铜板,有了这些,东西照样买,饭照样吃,还能去铁狮子胡同口领救济。

    拿来救济京城百姓的米粮是胤禟自己出的,他有囤积一些必需品的习惯,毕竟,谁也不会知道你下一刻会遇到什么事,这样做有备无患。

    胤禟每天布粥一个时辰,每个人能领一碗稀粥一个馍馍,瞧着东西不多,对许多人而言却是救命的食物。有人叫嚣说施粥时间这么短,纯属作秀;又有人说,这稀粥里头连米粒都没多少,也没油水,吃了怎么抵得住;还有人说九阿哥这么多钱,竟然这样抠门的

    这样的言论煽动了一些人,想强抢,就被杀手楼的赈灾志愿者击毙,连挣扎的余地都没有。

    能赚钱那是我们爷的本事,不是开仓放粮的条件。这太平盛世谁会往自家库房之中囤积太多的粮食?我们爷是临时买了米来施粥。做这样的事只是为了帮助百姓们渡过难关,天灾之后最重要的是活着,想吃的好你们找错了地方。路公公就把话放在这里,我们爷不会小气到因为这点事故停止施粥,同时,若再有人闹事,地上这个就是榜样发稀粥发馍馍都是小路子亲自监督的,那粥是什么样他比谁都清楚,什么叫米太少?一碗粥里四分之一都是米这已经超过了京城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平。

    本来嘛,这碗稀粥就是多余的,顶饱的还是那粗面馍馍。

    九阿哥府施粥还能是此等?

    有这么多米还有个馍馍充饥,虽然每天只发一个时辰,那也不少了,能够帮助到许多人。稍微有良心的都不会说风凉话,而是心存感激。

    京城里的达官贵人还少了?发善心施粥的也不少,大多没坚持几日,更恶心的是他们根本不供应馍馍,每人一碗稀粥,几丝咸菜而已。

    那才是真正的稀粥,一碗水咕咚下去几乎看不见米的粥。

    胤禟这边救济工作有序展开,对他的表现,康熙十分满意,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还特地赞扬了他。这也是施粥者越来越多的原因。九阿哥下了血本让万岁爷夸赞,这不单单只是安慰花了大笔银两的他,更重要是在提醒众大臣,这是他希望看到的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