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页
第23章 请安 这个问题在她看到帝后二人皆行了跪拜之礼的时候迎刃而解,康熙准她见皇帝不跪,但是皇帝都要跪的,她肯定也没跑了。 不知是不是因为先入为主,乐臻在瞧见慈宁宫的第一眼便觉得,作为太皇太后的居所,慈宁宫整体的修缮看起来都有些庄严肃穆的气息。 和其它各宫一脉相承的红墙,门口是一对一对金麒麟。太监宫女们立在各处,井然有序,瞧见他们来,行礼通传、端茶送水,丝毫不显混乱。 进了正殿,孝庄太皇太后已然坐在上首,太后陪坐在她身侧。殿中间有一大片空地,应当是专门空出来让皇帝、各宫妃嫔和命妇们请安用的。 殿内布置还是以红色调为主,应当是燃了香,味道并不重,浅浅淡淡的,闻起来十分舒适。 “恭请皇祖母圣安,恭请母后圣安。”这是康熙同赫舍里氏。 “恭请太皇太后圣安,恭请太后圣安。”这是众嫔妃、宫女太监,哦对,还有她。 孝庄太皇太后看起来是位十分慈祥的老年人,乐臻这个跪拜之礼,行得倒也没那么不情愿。 “都起来吧。”孝庄叫起之后对着帝后道,“又不是什么大寿的日子,何必如此大礼?倒是折煞哀家了。” 语气听起来寻常,康熙却能明显感受出其中的不快,尤其是后一句。 “区区一礼罢了,皇祖母当然受得。”他起身看向孝庄,声音带着歉意,“孙儿不孝,这些日子不曾侍奉在皇祖母和母后身侧,叫皇祖母和母后担心了。” 三藩之事,皇祖母一开始便觉得撤藩牵涉太多,如今为时尚早,他的做法太过激进。后来,他下旨南巡,皇祖母虽觉此时南巡意义不大,却也比撤藩强,亦是支持的。 只是,他瞒着所有人借着南巡的机会去了云南,又传出被刺杀的消息,回京路上,又在江南碰到了一伙反清复明的…… 想到这儿,康熙觉得皇祖母生气也是应该,亲手教养大的孙儿连她都瞒着,不生气他才要奇怪。 孝庄这会儿倒没有康熙想的那么生气,一开始听到皇帝在云南被刺杀的消息时,她确实是既担忧又生气。 不管是真被刺杀还是做戏,皇帝被刺杀的消息能传到京城来,很明显是直接替满朝文武做了决定——皇帝都被刺杀了还要忍气吞声吗?吴三桂如此嚣张,还不肯撤藩吗? 不仅要撤,还得主动去撤。 孝庄一边担心,一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着前朝按康熙的计划行动。好容易此事顺利过去了,皇帝又在江南出了事——这消息能这么快传过来,全靠江南离得近,外加八百里加急。 如果皇帝真的出事,那无疑会令朝堂动荡、得不偿失,到那时,情况恐怕会比康熙继位那次更加糟糕。 与对这些情况和康熙状况的担忧相比,那些许生气便愈发微不足道了。只康熙此次确实做得太过,孝庄才故意连皇帝回京都没出去迎上一迎。 可到底不是真有多生气,如果不然,赫舍里氏也不会提醒皇帝来慈宁宫了。 这会儿康熙态度诚恳,孝庄便也和缓了态度,顺势提起乐臻:“你是皇帝,不论做什么事,总该先考虑自己的安危。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1],这次若不是那位姑娘相救……” 这个场合,再往下说便不合适了,孝庄及时住了口,点到即止,转而喊乐臻上前。 “说起来,那位姑娘呢,上前来叫哀家看看。” 被孝庄点名,乐臻努力保持面瘫,一脸严肃地上前:“微臣乐臻,见过太皇太后。” “免礼免礼,再近些,到哀家跟前来。”孝庄不等乐臻行礼便伸手示意她过来,笑得像个普通的老人家。 不过,普通老人家可没有那样让人惊艳、跌宕起伏的一生。 乐臻乖顺的上前、再上前,被孝庄当众拉住手,上下打量一眼,笑道:“是个齐整姑娘,哀家听说,皇帝免了你的跪拜之礼?” 乐臻心里一突,面上却神色如常,低头应声:“回太皇太后,皇上隆恩,赐微臣见君不跪之权。” “嗯。”孝庄点了点头,“你二度救驾,这功劳便是再如何封赏也不为过。皇帝既已封你为二等侍卫,哀家也不便另封其它。既如此,哀家便免了你一应礼仪,再赏黄金百两、赐府邸一座。” 乐臻闻言,想要退后一步行礼谢赏,却被孝庄拉着手没放开,笑嗔道:“才说了不必拘礼,哀家的话也不听了?” “微臣不敢,多谢太皇太后。”乐臻顺势站在原地,嘴上道了谢。 接下来便没她什么事了,聊了一会儿,孝庄适时露出疲惫的神色,皇后领着众妃嫔识趣地告退,乐臻也顺势退出去,和梁九功站到了一处。 康熙决定留在慈宁宫陪两宫太后用膳,距离用膳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梁九功老神在在地站在门口等吩咐,一点不着急,乐臻……乐臻不知道自己这会儿该干嘛。 这种无所适从的尴尬并没有持续太久,便有一位宫女走出来,上前行礼:“奴婢桑枝,见过乐大人,太皇太后命奴婢领大人四处看看,大人可愿去御花园走走?” “嗯。”乐臻矜持地点头,“那便劳烦这位姑姑带路了。” 她一秒都不想站这儿守门了,就这么搁这杵着啥事没有,多少有些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