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嫡长子在线阅读 - 大明嫡长子 第257节

大明嫡长子 第257节

    朱厚照没有说话,他等张太后全说完,还停顿了一下才说:“母后,外人再亲,不如儿子亲。儿子做事情,肯定有其道理。外朝的那些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多时候想讲也讲不清楚,母后听了说不定还头疼。儿子想说的是,往后不管母后听到了什么人说什么话,或者他们再来,恳请母后劝他们能支持朝廷。”

    “而不是反过来让儿子这个皇帝听他们的。母后想想,那些人在做什么?不就是想通过母后的身份来压儿子吗?且不说这件事该不该改动。若是这次儿子真的听了母后的,往后这皇帝也就没法做了。因为从此往后反正只要有什么事情,那便往坤宁宫来说。儿子以为,皇帝的君威不在,远比其他的事情都更为严重。”

    这话说的不软不硬。维护了母子孝道之义,也把自己的坚持说了出来。

    如果张太后足够聪明,她就应该明白,其实朱厚照真实的意思是说:不论是什么事,今天你不该开这个口。

    朝廷内外争论严重,这个时候太后出来一句话把事情搞定了,把皇帝压下去。这在政治上对皇帝的威信是个巨大且致命的打击,越是大的事情,越是如此。

    反倒是一桩小事,如果皇帝妥协妥协也就算了。

    但朱厚照不是很确定张太后能不能听懂他的言外之意。

    “照儿不可胡说……就这么一桩事,怎么能说皇帝都做不下去。这个话,太刺耳。”张太后往回找补,显然是说问题没那么严重。

    “母后,这次所有的人,儿子全都已经派出去了,王鏊、杨廷和……他们也都担着干系,如果这个时候走回头路。他们就没有活路了。他们没有活路,往后儿子使唤谁、谁就和儿子打打马虎眼,十分的事只做两分,还有八分都留给自己做退路。朝堂上人人如此,就是还当着皇帝,也不是一个可以一言九鼎的皇帝了。”

    朱厚照觉得她没听懂,所以又解释了一番。

    张太后这时候大约渐渐明白过来,“听照儿这样说……这件事已经是骑虎难下,不得不为了。”

    “是。所以母后要劝他们。到了这个时候,皇帝是不能错的,哪怕是错的,那也是对的。”

    “那是自然,照儿是一国之君,怎会犯错?”

    “既然如此,母后不该劝他们支持儿子吗?”

    张太后一时语塞……

    怎么话又给说回来了。

    朱厚照没有想过要挑战‘孝’这个字,在这个年代的道德环境下,那么做实在太蠢,也不可想象。反正能忽悠,那么就先忽悠。

    另外一边,太监们也来禀报,说武定侯已经入宫了。

    张太后看皇帝忙碌,也就不好留人。

    出了坤宁宫,朱厚照就沉着脸,一路上脚步极快,完全不等人。

    所以很快便到乾清宫,一转进去就看到了武定侯郭良。

    他是第五代武定侯,第一代武定侯名为郭英,濠州人,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算是最早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最早还负责朱元璋宿卫。朱元璋称其为郭四,对其非常信任。

    郭英本人也忠诚可鉴,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几次清算功臣,郭英都安然无恙,本人也是善终之局。

    这一代的武定侯郭良是弘治十五年承袭爵位,算下来也没几年。

    郭良人在乾清宫,听到脚步声之后,还偷摸朝外面看了一眼,结果就看到皇帝紧紧皱眉瞪着他,他吓得心里一惊,急忙低下头。

    “跪下!”

    也就在此时,耳边传来惊雷,原来是皇帝一句暴怒之语。

    武定侯在宫外多么耀武扬威,到了这里,还是如小花猫一样。而且脑子正常的人都会看脸色,一看皇帝这个脾气,他啥话也不说,扑通往下一跪。

    朱厚照把手里的奏疏扔给刘瑾,大步上前冲着他的脸蛋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啪!”

    “愚蠢!”朱厚照直接指其怒斥,“你的祖宗跟着太祖皇帝出生入死才挣来的这武定侯的爵位,他老人家一生谨小慎微,要是看到你这个不肖子孙,估计要气得吐血!”

    “朝廷有法度,朕这里也有规矩。该怎么做,圣旨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你在一边呱噪?!还带人去杨介夫的府上,朕现在就问你,你要做什么!?大明朝上上下下还有谁在你武定侯的眼里?”

    郭良大约是被一巴掌打得晕了,脑子竟一时没转过来,懵懵懂懂的说着自己本来的想法,“陛下!他杨廷和是jian佞之臣啊!海禁是祖制,是太祖皇帝当年定下的。如今却有此等大臣以妖言祸乱,竟然使陛下要改祖制。臣这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啊!”

    “你说朕的身边有jian佞之臣,好啊。《皇明祖训》中也说:‘朝无正臣,内有jian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你要是有本事就清君侧!”

    朱厚照懒得和他讲道理,因为跟这些人讲道理,结果就是吵架还把自己给气一顿。

    而郭良就是再不辩是非,清君侧是什么含义他还是听得明白的。尤其是明朝。

    “微臣不敢,陛下是误会微臣了!”

    “误不误会不重要!朕在这里直接告诉你,朕是皇帝,大明的事,朕说了算。你若是觉得不对、难受,要么回家给朕憋着!要么起兵来讨伐朕,朕就在这乾清宫等你!”

    武定侯听了这话,实在是有些发抖。

    朱厚照也不想再看他,“滚蛋!”

    第二百九十四章 考验在于地方

    朱厚照毕竟是皇帝,阻力再大、反对的人再多,只要他以一种坚决的态度推行,至少这件事不会走不出京师。

    但那一耳光也让朝廷勋贵和重臣大吃一惊。

    朱明皇室向来都和勋贵一体,现如今连武定侯都落得这么个下场,其他人就更不要谈了。

    皇权面前没有所谓的真正的反抗力量,尤其到了明清两朝。你像历史上的正德皇帝都闹成那样了,大臣有什么办法?

    明朝畸形的政治道德环境,虽然让很多事情变得僵化,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维护了皇权,因为人人都要争那个‘忠’字,再加上前面的朝代教训太多、权臣、外戚、藩王……这些人但凡有一点异动,那些沽名钓誉的人就拿你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

    而且朱厚照本身是握有实权的皇帝。稳住京师,自然问题不大,尽管闹得非常厉害。

    甚至也有死谏之人,山东道御史、河南道御史……再加上京里的科道言官,基本上已经演变到和皇帝开骂的程度。

    李东阳和谢迁作为内阁,要有票拟,很多奏疏他们看到了他们心里都害怕。

    但这些奏疏,进了乾清宫几乎都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上一道奏疏真要有用,那历代皇帝都是明君了。

    所以其实真正的考验其实在地方。

    武定侯是感觉自己见到了棺材了,所以开始落泪。天下还有很多见不到棺材的人。山高皇帝远,其实咱们这个民族说好也好,说桀骜、有些人也桀骜着呢。

    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士可杀不可辱……反正这种激励着人拼命的话很多,而且上至贵族、下至平民,总有一款适合你。

    更让事情变得复杂、且朱厚照无论怎样也无法提前布局的一点,就是公信力。

    说的简单些,开海的确对于一些百姓有利,至少他不用一直在土里刨食吃,但是朝廷、官府是没有公信力的。

    你说得再漂亮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不信,大多数人又是文盲,一年后的好处,不如现在请他吃一顿烧鸡。

    这是无知的人,

    还有些纯坏的人,他们在这条走私的链条上获利,普通人大概会怕,他们?

    出海,走私,这本就是冒险者和亡命者的天堂。

    毛语文在江西查到的鄱阳詹氏就是如此。詹氏已经可以说是士绅,因为其家中有官、也经商。如果不是开海,仅仅抓个詹氏还算问题不大,可事情到此时已经变了性质,其他一样涉及走私的士绅,在本能的驱使下开始抱团。

    锦衣卫在这样的抓捕中就遇到了困难。

    饶州府知府是个叫王升的中年人。尽管锦衣卫明火执仗,他也敢在门前阻拦,一句话。

    “拿圣旨来!”

    毛语文再怎么样,也不能就这样擅杀知府,所以还真是头疼。

    王升似乎底气也足,“沟通外国、私贩禁物,不过是毛副指挥使张嘴说说。本官要圣旨,毛副指挥使没有,要证据,毛副指挥使也没有。就这样,便想在鄱阳县抓几百人?!”

    鄱阳有淮王,这些人的底牌也不小。

    毛语文难以施行,“王知府,你是朝廷四品官员不错。但我也是锦衣卫副使,一样见得到皇上。王知府今日阻挠锦衣卫行动,等到浙江、福建真抓获了詹氏走私的实据,你也就脱不了干系了!”

    “毛副使还是先管管自身吧,本官这条命不需你cao心!”

    毛语文气急但无奈。

    有些时候他也不能什么事都去向上禀告、讨要圣旨。说实话大明朝不知道多少官员想讨一封圣旨,如果人人都能讨到,那国家早就乱了。

    江西的情况不大好。

    浙江则还行,

    主要是这里有一个梅可甲,宁波市舶司成立以后,梅记首先配合了官府,交资料、取印信似乎也没出什么人命。

    再有,王琼这个人不是那种纯粹的清流官员,老实说他手脚还是有些不干净。事分两面,这样一来,其实有些话他说了,杭州城里的一些富户反而会信。

    “陛下在圣旨里已经说了,大明朝以后由私贸改为官贸。也就是说朝廷允许大家做海上的生意,只不过得按规矩来,你们呢,不用再担着被朝廷查办的干系,朝廷也从中收取一些商税。”

    “那不就是花钱消灾吗?”

    屋子里的许多商人,都是梅可甲给攒起来的,今日就是官商的见面会。

    王琼端着茶杯抿了一口,“虽说话糙理不糙。但糙话王掌柜以后还是少讲。以前大伙儿做得是掉脑袋的事,现在朝廷把这个律法给改了,皆大欢喜不是?”

    “中丞。这件事,咱们几人都是无所谓的。”这是个稍年轻的商人,三十多岁,只有嘴唇上面留着胡须,“只不过朝廷开设了市舶司以后,做海上生意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样每个人的利润就会越来越少。如此,从知县衙门到知府衙门,再到朝中阁老、尚书的宗族,一层一层都会少拿,这才是其中最难办的。”

    梅可甲也不动声色的喝茶。

    浙江最大的问题确实是这样。

    明面上能找得到的商人之家,当然可以拉到市舶司中,巡抚的面子,他们还是要给的。

    但那些暗里的商人呢?

    朝廷说由私贸改为官贸。当然可以这么说。

    可多少人会真的听,他到时候就是还是走私,你怎么办?

    抓?有些人,背景也一样不小啊。

    比如说就是宁波余姚的谢家,皇帝是警告过谢迁了,可真的叫地方官员去抓谢阁老的家人,说实话,这实在很难想象。

    “那是本中丞的事,刘掌柜不必cao心。总之杭州城里,你们几家遵照朝廷的法度做生意即可,或者就向梅兄看齐,他怎么做,你们就怎么做。”

    “中丞。”梅可甲开口,“生意上的事有时候没那么简单。吃这口饭,接触的人多、且都不能得罪,各位掌柜手里的生意也都受着各种各样的制约,配合官府自然是要配合,可如果得罪地方宗族太过,以后可能连丝都收不到。市舶司如果只是个空壳子,没有多少贸易量,这想必也不是圣上想要看到的。”

    就是梅可甲自身也面对这样的情况。

    王琼明白,简单一句话,不抓他一两家,是根本没有效果的。

    有些人把朝廷的话当放屁,以前该怎么走私,以后还是怎么走私,甚至就像梅可甲说的那样联合起来排挤那些和自己不一道的人。

    好在,关于这一点王琼是请示过总督府的。

    既然如此,那就查办、抓人吧。

    第二日,

    浙江开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