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页
年底御史大夫张泉因病告假,原因不过是走路时没站稳摔了一跤。 李熹兄弟两个担心了好久,好在过完年张老治好了病,就步伐矫健地归来上朝了,朝野上下都只是虚惊一场。 张老病完,李熹自己又病了,太医都说那是经年积劳所致,索性直接移居城外清泉宫,把事全都交给李长明处理。李长明很乐意让哥哥去山上静养,揽下一众事务,让人安安心心去山上躲清静。 到入夏时,王昌彝所遗留下的尚书令一职,皇帝依然没有下敕让人补任。如今尚书省之中,职位最高的竟是尚书左丞步六孤辰,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居然就那么掌控着尚书省。 皇帝是什么心思,众人都明白了。 永和二十二年,吴士忠获罪受诛,所遗侍中等位未有补任,接着又立了魏王为皇太弟。如今王昌彝薨逝,尚书令也无补任。当年的左相右相空出来的职位都没人接手,不就是在给李长明自己的班底留位置么。 人人都嗅到了那种皇帝有退位之意的气息。 皇帝哪里是什么被功高震主的弟弟压制,分明是一心一意在为弟弟铺路。 端午之后,李长明拿到一份军学那边的奏表。 阿里已在军学之中学习了三个年头,已经到了由朝廷安排至各地驻军处领军的时候。李长明收到军学这一年的考核通过学生名单,才猛然想起来,阿里也已经长大了。 已经是个英挺高挑的少年郎。 一代人去,一代人来,那个被自己救下的小孩童,如今竟也要披甲上阵,为国戍边了。 军学安排阿里到瀚海都护府,六月就要到任。这也不是送人去出征,也就没什么出行仪式,都是各家准备准备,无声无息地启程。 李长明把这个自己救下的孩子当亲儿子疼,心中极为不舍,送行那日拉着人叮嘱了许久。太成公主李辞月也吵着要出宫送行,十几岁的小姑娘抓着哥哥就哭。 阿里哪里见过这种阵仗,手忙脚乱地给人擦眼泪:“meimei不哭了,等哥哥回来给你带西域的小玩意儿!” 李辞月依然大哭:“我有!我不要!” 堂堂大虞公主,天底下什么东西没见过,根本就对西域的东西没什么兴趣了。 李长明笑道:“辞月,李瑟哥哥跟皇叔父一样,每年都会回来的。过些日子哥哥就回京了,别哭啦。” 李辞月收敛情绪,抽抽搭搭地道:“回来要陪我……” 阿里点头:“嗯!回来一定陪你。” 少年拜别义父,转身上马,朝着西域而去。 李长明在感慨之时,清泉宫里的兄长也有了种老父亲的心态。 阿里走后没几天,塔吉在乌环一众贵族的死磨硬泡之下,上表请求在玉京城中建一座火祆祠,以示大虞包容之心,安抚乌环族人。好在至临三年不像去年那样到处受灾,否则塔吉说什么也要把这要求压下去。 李长明准许乌环贵族请求,不过钱款是不会拨的,让乌环贵族和祆教信徒们自己筹钱去建。 饶是如此,还是有一大堆朝臣反对。皇帝不在京中,就是皇太弟最大,朝臣怎么劝谏也没用。皇太弟对于朝臣们的劝谏之言总是虚心听着,然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坚决不改。于是一堆人只能向远在清泉宫的李熹告状。 佛教就算了,早已在中原扎根。景教被胡人带入中原之后,尊中原皇帝为神,倒也还算知趣。而祆教这种外邦异教,若是得朝廷允许在大虞国都建起祭祀之所,岂不是乱了套! 乌环归附之后,大虞给予优待,可燕然都护府依然屡屡有小股叛军作乱,足以证明胡人不念恩,再如此纵容,只能助长其气焰。 李长明出城探望哥哥,就被哥哥用这一堆告状奏折拍了脑袋。 “你看看,告状都告到我这里来了。”李熹没好气地道,“玉京城里的地金贵着,你以为让乌环自己出钱修就没事了?” 李长明小心地道:“乌环已经是大虞的了,乌环子民就是大虞子民,我自己说的要让天下人亲如一家,总不能连人家想有个地方拜神都不给吧?横竖就是划了块地给他们建去,在南边顺义坊呢,那里本来就有个祆祠,只是扩建一下。” 自己这个弟弟眼中从来不止中原这片地这点人,他要做的不仅是大虞的天子,他要做天下人的天子。可自古华夷有别,要让天下人和同一家,哪里是那么轻松的事。并非所有的真心付出都能换得回报,即便今人愿意献出忠心,后代之人呢? 瀚海、燕然二地,过去千百年间,也曾归于中原王朝,可总是那么分分合合。说到底,还是这些土地上的人与中原人有别,不可能永远共处下去。 历朝历代都没能完成的事,他就一定能完成吗? 历朝历代都没能完成的事,他就一定也不能完成吗? 李熹叹气道:“焘儿,兼容并包和养虎为患,你应该分得清楚。” 李长明点头道:“我分得清楚。” 李熹无奈地笑了笑:“此事……也是朝臣反应有些大了。你处置得也算合适。可我还是要提醒你……恩威并施,才可使之忠心臣服。焘儿,西域和北境,无论你怎么折腾,你都镇得住。那都是因为有你在。可要是换了别人来呢?那就是随时会炸的火|药。” “臣弟知道。”李长明正色道,“圣人云有教无类,中华之人可教,自然外邦之人亦可教。胡人在我大虞统治之下安居乐业,不易风俗,不受压迫,便会感念大虞。如此教化,使之畏威怀德,必定永绝后患。臣弟定会做到,无论后世谁人为天子,西域北境之人都是我大虞的百姓,忠于大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