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书屋 - 其他小说 - 官商秘史(更新至600章)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59

分卷阅读359

    韩国,中国在与韩国建交前称其为“南朝鲜”是位于东北亚的国家,首都为首尔,宪法领土范围为整个朝鲜半岛及附属岛屿,北边隔鸭绿江和图们江(韩称“豆满江”与中国、俄罗斯邻接,但目前仅实际控制三八线以南的半岛部分(约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九分之四)韩国三面环海,西南濒临黄海(韩国称“西海”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日本海(韩国称“东海”北面隔着三八线非军事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中央情报局从二零零五年开始先后将韩国列为新增的发达国家。

    韩国的国名来源于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马韩、弁韩等“三韩”部落,“Han”在古韩语中表示“大”或“一”的意思,“三韩”最迟在西汉时便与中国有密切交往,其中辰韩因语言、称谓、器物等与秦朝相似而被称为“秦韩”曾提到:“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此系“韩国”这一名称的最早记录,公元元年前后,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在这之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金氏新罗、王氏高丽、李氏朝鲜先后统一朝鲜半岛,从未以韩国为号,但“韩”仍然作为其政权的别称,如高丽太祖王建曾声称“朕赖三韩山川阴佑以成大业”在一八八二年签订的中,便称朝鲜人民为“韩民”一八九四年清朝在向日本开战的诏书中也说“拯韩民于涂炭”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则有“征韩论”一八九七年十月十二日,朝鲜王朝第二十六代君主高宗李熙即皇帝位,并于次日在敕令中称:“我邦本为马韩辰韩弁韩三韩之地……及高丽时吞并马韩辰韩弁韩,是谓统合三韩……定有天下之号曰大韩。”

    遂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于是韩国这一名称被重新启用,直至今日。

    一八八三年,朝鲜王朝派朴泳孝和金玉均出使日本,临行前朝鲜政府向清政府请求将中国的龙旗作为国旗使用,清政府回复称藩属国不能用五爪龙旗只能用四爪龙旗,于是朴泳孝、金玉均便在路途中绘制了太极旗作为朝鲜王朝的国旗使用,并成为一八九七年到一九一零年大韩帝国的国旗。

    一九四九年三月,韩国文教部审议委员会在确定太极旗为大韩民国国旗时作了明确解释:太极旗的横竖比例为三比二,白地代表土地,中间为太极两仪,四角有黑色四卦,太极的圆代表人民,圆内上下弯鱼形两仪,上红下蓝,分别代表阳和阴,象征宇宙。四卦中,左上角的乾即三条阳爻代表天、春、东、仁;右下角的坤即六条阴爻代表地、夏、西、义;右上角的坎即四条阴爻夹一条阳爻代表水、秋、南、礼;左下角的离即两条阳爻夹两条阴爻代表火、冬、北、智,整体图案意味着一切都在一个无限的范围内。

    国徽公布于一九七零年七月,国徽中央为一朵盛开的木槿花,木槿花的底色白色象征着和平与纯洁,黄色象征着繁荣与昌盛,花朵的中央被一幅红蓝阴阳图代替,它不仅是韩国文化的一个传统象征,而且在此代表着国家行政与大自然规律的和谐。一条白色饰带环绕着木槿花,饰带上缝着国名“大韩民国”四字,此特点与朝鲜的国徽设计相同。

    韩国的国歌是韩国最早创立的民间报刊曾于一八九六年时刊登了多版本的爱国歌歌词,但当时“爱国歌”的旋律还未确定,后在大韩帝国时期,爱国歌的旋律被定为军队曲,称大韩帝国爱国歌,一九零二年再经修改后大韩帝国爱国歌,被使用于国家的重要庆典上,大韩民国创立前爱国歌一直是依照苏格兰民谣“AuldLang Syne”(中国称的旋律而演唱的,但作曲家安益泰深感不适合拿其它国家的名谣旋律来作自己国家的国歌曲,于是在一九三五年重新创作了国歌曲,立刻被当时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所采用,但直到一九四五年大韩民国成立前,国歌仍是以“Auld Lang Syne”版本为主。

    韩币的基本单位是韩元,木槿花是韩国的国花,花开时节,木槿树枝会生出许多花苞,一朵花凋落后,其它的花苞会连续不断地开,开得春意盎然,春光灿烂,因此韩国人也叫它“无穷花”

    第529章、最是动人

    韩国主要为朝鲜民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通用朝鲜语,语系未定,在朝鲜历史上,世宗大王以前朝鲜人是没有文字的,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一四四六年世宗大王创造了谚文(训民正音)即现在的朝鲜语,是一种拼音文字。但朝鲜文并未取代汉文的地位,其大规模使用是在大韩帝国时期,而作为官方文字则是一九四八年建国以后。现在韩国的语言中百分之十左右是朝鲜语固有词,百分之六十九左右是汉语的变音,还有百分之十是英语的变音,剩下的则是其他语言的变音,现在的韩国语与朝鲜语略有不同,因为战后朝鲜半岛南北长期分裂,使得北南语言也出现略微差异。

    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上已有原始人类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五十万年,公元前十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四世纪进入铁器时代,传说公元前二三三三年(相当于中国尧帝时)天帝庶子桓雄下凡现在的朝鲜半岛,其子檀君建立朝鲜国,定都平壤,史称“檀君朝鲜”“檀君朝鲜”虽然被当今韩国的教科书认为是其最早的国家,并称之为“古朝鲜”但并未得到史料和考古证实,事实上,檀君神话最早是在十三世纪的

    中出现,近现代才逐渐被认为是韩国起源,并不能看作是信史。

    大约公元前三到二世纪存在的辰国被认为是三韩(辰韩,马韩,弁韩)的前身,可能是朝鲜民族最早建立的国家,其都城可能在汉江之南,辰国被认为是像三韩一样的联邦制的国家,从辰国能与卫满朝鲜抗衡并能派特使到汉朝的角度上看,辰国应存在稳定的中央集权,三韩中的辰韩沿用了辰国的名字,马韩曾宣称自己是辰国之王。

    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三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史称“箕子朝鲜”根据朝鲜史书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着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形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箕子朝鲜在公元前二世纪才被卫满朝鲜取代,箕子朝鲜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被认为是韩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汉初,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燕国将军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一九四年在平壤一带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满朝鲜,公元前一零八年,汉武帝派兵消灭了卫满朝鲜,并设立了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玄菟郡,史称“汉四郡”汉四郡和三韩,这一时期铁器被广泛生产和运用,使得更加坚硬和锐利的武器与农业工具成为现实,加快了政治上的统一和权力与财富的集中,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主要分布着扶余、高句丽、沃沮、东濊等部落国家,西汉在这一地区建立了汉四郡,其中的真番、临屯二郡很快被撤消,玄菟郡也转移到辽东,与此同时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后,开始逐步统一其周边国家,并压迫乐浪郡,最终在三一三年趁西晋崩溃而吞并乐浪郡,在朝鲜半岛南部,辰国发展成了由马韩,辰韩和弁韩组成的三韩联盟,辰韩中的六个部落发展成新罗。

    公元四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朝鲜三国时期”高句丽是这一时期半岛的霸主,五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鼎盛时期,之后的一个世纪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强势的实力,控制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及中国东北的辽东半岛,此后,中国隋唐年间,高句丽不断与中国交战,开始不断陷落,六六八年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据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的记载,高句丽好太王迫使百济和新罗臣服于高句丽,并且击退了入侵新罗的日本军队,百济由高句丽建立者朱蒙的两个儿子在今首尔的位置建立,百济吞并了马韩部落,并在四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统治了朝鲜半岛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后受到高句丽扩张的进攻,都城被迫迁往熊津(今公州)后又再次迁往泗沘(今扶余郡)前五七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东南部地区且吞并了辰韩部族立国,六世纪中叶前,新罗吞并了伽倻,六六八年,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征服了百济后,灭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

    新罗从百济夺取到被高句丽霸占的汉江流域后,疆域抵达黄海,新罗开始与唐朝结盟共同对付百济和高句丽,公元六六零年唐联合新罗灭百济,次年进攻高句丽,久围平壤不下而返,六六八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终于当年九月攻克平壤,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至此之后高句丽政权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六七零年到六七六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小部分领土,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新罗时期,佛教兴盛,花郎徒制度是当时新罗社会的典型特征,新罗政权对具有战功的人赐以土地,实行租庸调赋役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的官僚机构,确立中央集权的统治,七三五年,新罗将北部疆界扩展到清川江沿岸。

    新罗时期,韩国农业、手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和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异常频繁,新罗僧人慧超曾泛海前往印度和东南亚诸国,加强了韩国和这些地区的交流,九世纪末,新罗国力衰弱,各地农民起义不断,九零零年,起义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立后百济国,定都光州,九零三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立“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九一八年,王建建立政权,定国号“高丽”史称“王氏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后三国”新罗于九三五年被王氏高丽所灭,新罗时代结束。

    九一八年,弓裔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九三五年,灭新罗,九三六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军队实行府兵制,颁布“柴田科”法令,实行官员俸禄田和柴山制度,封建经济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对外贸易更为频繁,因此现在韩国的英文“Korea”便是由高丽转音而来,高丽建国后,乘渤海国衰落之机向北扩张,把北部疆界进一步延伸到鸭绿江下游南岸,九九三年,高丽契丹战争后高丽按协议与宋朝断交,并获得鸭绿江以东土地,并在以后三次战争中击退契丹的入侵,一一七零年和一一七三年,以武

    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一二三一年,高丽蒙古战争,高丽国王逃至江华岛,一二五八年崔氏政权垮台,国王投降蒙古,蒙古则答应撤军。元朝建立后,不肯降元的三别抄继续发动抗元战争,一二七三年,元军占领济州岛,高丽蒙古战争结束,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直到一三五六年恭愍王回复时高丽朝廷才重新掌握统治权。

    一三八八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决心归附明朝,他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并发动政变,一三九二年,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向明朝称臣,定都汉城(今首尔)朝鲜王朝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政策,朝鲜王朝时期,统治阶级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重新调整了君主专制的国家机构,把军队的统率权集中于中央,朝鲜王朝初期实行“科田法”制度,把全国土地按等级分授给文武两班,并规定可以世袭,使“私田”进一步趋于私有,朝鲜世宗时期国力达到极盛,经过数十年开疆拓土,朝鲜终于形成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的北部疆域。

    十五世纪中叶以后,地主阶级利用各种手段兼并土地,扩大私田,残酷地进行高利贷盘剥,引起农民不断反抗,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士祸不断,矛盾日益尖锐,国力也逐渐衰落,一五九二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二十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派军援朝,一五九八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万历援朝战争”一六一八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军援助明朝,一六二三年,朝鲜擅自废国王李珲立新君,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主张“待中国更立”一六三六年,清军攻占朝鲜,朝鲜国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属国,一八六三年,朝鲜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史称朝鲜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