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页
不过,余澜秋还是端得住的,不会让人意识到自己没被认出来,这不是有罗先生嘛,她跟着喊就成了。何况,他们主要是来看自己老师的,见罗少卿就是顺便。所以,打完招呼他们就找罗教授去了。 罗少军老婆是个演员,年节就是这个职业最忙的时候,到处赶通告,春节这几天他跑老婆那边探班去了。老宅的帮佣都回家过节了,一年就这么几天松快一下,姜老师罗教授人都还年轻,一放假就闲下来了,干脆就给他们放了大半个月的假。 所以,除夕那天开始,帮佣们陆陆续续离开,老宅一下子空下来。罗少卿想着老宅地方太大,人一少就空荡荡的,弟弟又不着家,怕父母寂寞,手一挥就给观澜山庄的人放了假,提前带着老婆回老宅。 因为厨房的做饭的佣人不在,姜老师不会煮饭,罗教授只会吃,所以除夕这天倒成了余澜秋大显身手的日子。她有六七年的餐饮经验,又有丰富的阅历,平时虽然不显山不显水的,重要的日子一上手就显出特别来了。 好家伙,要不是念着家里就四个人,做太多的到时吃剩菜剩饭不好,摆上来的菜能把饭厅里的用来招呼客人的大圆桌摆满。姜老师只听罗少卿提起过一次说余澜秋会做菜,只以为是他情人眼里出西施,没想到她的会是这个会。 别说姜老师惊讶,就是罗教授都等着他那双跟罗少卿相似的大眼睛,啧啧称奇,甚至还破天荒地发了个朋友圈。要知道像罗教授这样严肃死板的人,朋友圈都是些高深莫测的学术研讨、科学文献之类的东西,突然见发了张各类美食这么贴地气的照片,再一联想今天这么特殊的日子,关注他的就猜到这是他们一家的年夜饭。 除夕这天,朋友圈到处都是晒家里年夜饭的,罗教授这照片倒不算突兀,就是那上面的菜色也忒丰富了点儿。罗家是北方人,祖上后来才搬迁到深城扎根,日常偏重口,桌上的菜色更注重份量,但余澜秋家是地道的本地人,她擅长的是南方菜。 加上深城近海,余澜秋见家里有鲜活的海鲜,这些食物放冰箱放几天就失去原先的味道了,所以,除了考虑到罗家人口味,做了几道北方菜,她认认真真的做了十多道本地特色菜,主打海鲜。 最近海鲜价钱炒的多高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余澜秋一上来就做了十几道,煎炸炆炖各种手法用了一遍,要不是精力有限又顾忌着吃不完,她都能做个海鲜主打的简约版的满汉全席。罗家亲戚看到这张照片,纷纷骂罗教授不做人,就为了馋他们,竟然下这么大的血本。 罗教授认为自己冤枉,大儿媳说本地人吃海鲜多是清蒸、白灼、水煮,吃的是“鲜”,她怕大家吃不惯,才用本地酒席的做法,大部分做的都是改良版的重口菜。 罗教授感动于她的心意,本着炫耀的心思,就学着他的那些女学生的做法,吃饭朋友圈先吃,咔咔咔拍了大半天照片。拍完后,让儿子给他合成了一张合照,这才暗搓搓地发上去。 因为余澜秋的这一手,跟进来的姜老师看着眼馋,自己也试着做了两道。然后,到吃的时候,嗯……怎么说呢,当年罗少卿兄弟俩还小,她工作没那么忙的时候,偶尔姜女士也是下过厨的。 就是吧,那会儿还没有对比,当时家里的帮工手艺一般,所以姜女士偶尔的一两次练手,大家还是比较给面子的。后来孩子们长大,各自离家,佣人的手艺见长,姜女士就不怎么下厨了。一个多年不下厨手生的很的,一个自小天生天养寻摸着做好的又经过后天熏陶的,这个两个一碰上,结果可想而知。 那惨烈的对比,罗教授父子俩都不忍心看。除了刚开始大家给面子特意夹了一筷子姜女士炒出来的两碟菜,下一筷就默默夹别的了。姜女士刚开始还有点纳闷,等她吃完自己做的,再尝旁边儿媳妇做的。 她眼睛都不眨的抛弃了自己亲力亲为做出来的菜。姜老师就是这样的气度,作为一位教师,她更喜欢孩子们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小辈比自己强,她完全没有负担,甚至很开心。她刚才做菜,也是见儿媳轻轻松松就完成一道菜,甚至有同时两道三道一块做的。 姜女士在旁边看的震惊,反正备菜也完成得差不多的,收尾工作交给两个打下手的男人,她也凑热闹上手做。余澜秋是晚辈,不好对婆婆的手法说什么的,还是姜女士主动,她才指点一番。 她态度上也没什么指点的意思,就火候、调料份量、怎么翻动说了两句,然后一边做手里正在做的菜,一边关注这边,看着婆婆弄。 真正说起来,余家做饭最厉害的是余澜秋的叔公,年轻的时候是当地大小婚宴的厨师,家里面,也是余澜秋的爸爸更会做菜。但余澜秋爸妈感情破裂,早就离婚分家,夫妻俩都不愿意管孩子,所以姐弟俩记忆中吃到爸爸做的菜,已经是很小很小的时候了,小到他们想起来,都忘记了那时候的味道。 上一辈子更没什么好说的,余明皓干脆就没活到成年,余澜秋心如死灰,对吃的压根不讲究,所以,除夕的这一顿,是余澜秋放下过去后做的第一顿。罗家人自然不知道这一遭,但不妨碍他们吃得肚子滚圆。 要不是想着过年大家都不缺吃的,罗教授甚至要打包一堆给旁边的大哥送去,幸好姜女士还有点理智,没丧心病狂的支持老公的行为。不然,余澜秋还得踩着旧年的尾巴经历一次社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