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
周静生仿佛没有听见,风雨不动地往面包上涂抹果酱,好像这就是眼前最为重要的事。 陈绿莎惆怅萦怀,将下巴搁在木桌子的桌面上,一声叹息散落于磅礴雨声,“宁生哥哥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啊。” 吃过早餐,车子淌着雨水,将陈绿莎送到了口语教室楼下。周静生叮嘱她好好上课,陈绿莎满口说着“知道了”,却在周静生走之后,转头拦了一辆车,去往相反的方向。 陈绿莎是去见心理医生。 今天她到得早了些,心理咨询室里,她的主治医生吴教授正在接待一位朋友。吴教授将她引进办公室里间,让她稍等。 十五分钟,吴教授接待结束,端来热茶走进里间,将茶杯放在陈绿莎面前的茶几上,柔声询问:“最近好一些吗?” 陈绿莎摇头,“……我又做那个梦了。” “有进展吗?” 陈绿莎摇头。 这个梦困扰陈绿莎一年多。 梦里也是这样闷着暴雨的天气,是在深夜,她开一辆车,像是行驶在墨汁瓶里。雨水如注,近光灯的范围里能见度极低,她冻得手脚僵硬,打方向盘的动作十分迟缓,待发现前方有人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过去一年,这梦反复出现,总在她将要看清那人的瞬间戛然而止,醒来之前最后的画面是一个穿黑色风衣的人立于路中,与雨幕融为一体。按理说她该觉得这梦十分恐怖,可情绪总是哀愁的,仿佛自己成了一粒泡皱在盐水中的青梅,是既酸又涩的滋味。 吴教授把茶杯往她那边推了推,问得委婉:“雅思进展不顺利吗?” 陈绿莎笑说:“您是不是想说我压力太大?” 吴教授也笑了,“……先不说这个了——你收到信了?” 提到周宁生,陈绿莎神情有所缓和,“还跟以前一样,信和照片。” 信写得简短,交代近况,叮嘱她注意身体,好好努力。字十分好看,笔走龙蛇遒劲洒脱。照片有许多张,烟树晚霞中的村落,摆着废旧冰柜的小卖部,卧倒在田埂上的老黄牛,稀奇古怪从未见过的石头与植物,亦或是黎明墨蓝的天色……无所谓构图,有一些甚至是画面糊掉的废片,简直跟小孩子随手一拍的手笔一样。 三年来,每一张照片陈绿莎都认真珍藏,一如当初周宁生离开时的叮嘱:好好学习,等我回来。 2 从周静生十五岁开始,四邻常常感叹,周家一门两兄弟,翩翩少年郎,真是一个比一个俊俏。 以“十五岁”为节点,是因为十五岁以前的周静生是个胖子。一式一样的白衬衫,哥哥周宁生穿在身上,是漫画里的男主角;弟弟周静生穿在身上,鼓起的肚皮绷得扣子摇摇欲坠。 周静生小哥哥周宁生近三岁,而陈绿莎还要小周静生两岁。周陈两家是邻居,父母多年交好,陈绿莎自出生起,就享受着两个周姓哥哥无微不至的呵护。 在懵懂无知的年纪里,陈绿莎依照外表在心底里将周家兄弟划分得泾渭分明:宁生哥哥是好看的,聪明的,耀眼的,喜欢的;静生哥哥是肥胖的,笨拙的,沉默寡言的,讨厌的。 陈绿莎幼时性格顽劣,尤其喜好捉弄周静生。抢他零食,夺去他正在看的书,或是在他认真写作业的时候,像粒炮弹一样闯入他的房间,逼他念一篇佶屈聱牙的古文故事。周静生从不抗辩,几乎可谓逆来顺受。 周宁生是完美的。 持这一观点的并不只陈绿莎一人,周静生将其贯彻得更为彻底。他与周宁生上同一所小学,上同样的兴趣班,穿同样的衣服,甚至连餐具的花色都要选一模一样的。大人常常笑周静生是哥哥的小跟班,但周静生自己似乎从不在意。 陈绿莎读小学,与周家兄弟在同一所学校。 放学时,陈绿莎坐在周宁生的自行车后座上,遥遥领先;周静生跟在后面,费力蹬踏板,气喘吁吁。陈绿莎心生恶念,说要赶去前面音像店抢刚上新的专辑,催促着周宁生骑得再快一些。 周静生自然追赶不及,他笨重的身体突破极限般地向前倾去,脚下越蹬越块,脸涨得通红一片。 这样的画面自然与“赏心悦目”无关,陈绿莎望着那被越甩越远的身影,心里冒出这样模糊的念头:为什么要还要追赶呢,放弃就好了呀,多狼狈啊。 后来周宁生在风云人物的路上一骑绝尘,收获无尽的宠爱;周静生仍然肥胖,仍然讷言而寡合;而陈绿莎不知哀愁,期望这样的日子天长地远,最好永远不要有长大的一天。 然而十岁那年,周爸爸工作变动,要举家迁往北方。 搬家那天,陈绿莎去周家送别。大卡车停在门口,周家父母和周宁生正帮忙往车上搬运行李。周宁生看她瘪嘴又要哭,蹲下身来柔声安慰:“阿绿已经是大人了,别哭好不好?寒暑假的时候,你可以去找我们玩。”他指一指屋内,试图转移她的注意力,“外面热,你进去陪静生说说话吧。” 周静生坐在卧室窗前,穿着衬衫,鼓起的肚皮将扣子绷得摇摇欲坠。他正襟危坐,脊背挺得笔直,手里捏着钢笔,不知道在写什么,一笔一划落得缓慢又谨慎。 陈绿莎没有走近,遥遥地站在门口,那个一直受她欺负却从无埋怨的周静生,在泪光中的身影渐渐模糊不清,“周静生,你们都走了,我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