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书屋 - 历史小说 - 给古人直播国泰民安在线阅读 - 第80页

第80页

    发明是靠脑子的,不是靠性别,女子同样可以做出促进生产的新工具。同理,读书和经商也一样,不会说因为这人是男人,就天生比女子做得更好。

    这都是要学的,靠努力靠悟性,惟独和性别无关,倘若慕容飒愿意将陈留等地打造出一个商业帝国,谢思染也只有为她感到高兴的。

    实际上,慕容飒也的确动了这个念头,她早先也有过问鼎中原的想法,但在衡量了自己的力量,又与旁边的孟旭等人交流过后,觉得还不是时候,总要先把自己人都养活了,养好了,才能再谈其他的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话可不是谢姑娘单说给孟旭听的,她也知道这话的意思,按照慕容飒的想法就是先将陈留等地牢牢把控住,休养生息间潜移默化改变风俗,将原本就开放的民风变得更大胆一些。

    之后等巩固了地位,慕容飒就想着鼓励工匠改良武器,将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先看好了,弄得水泼不入才好,然后创建船队走海外贸易,一边寻找谢思染说的良种,一边充实己方的财富,为之后的战斗做准备。

    虚朝必将灭亡,孙仲必须死。

    慕容飒非常清楚谢思染的想法,对方是隔着千山万水的水蓝国人,没法亲手报仇,她不介意替对方出这口气。

    就在十来天前,慕容飒的亲爹慕容虎带着十几个人悄无声息地抵达陈留,父女两抱头痛哭一场之后,连夜讨论了未来发展。

    陈留依旧以慕容飒为主,慕容虎决定隐居幕后,他当做继承人培养的女儿已经做出了如此成就,他这个当爹的实在没理由拖后腿,非要将这里女子与男子同等待遇的风气改成王都那样。

    慕容虎非常清楚,他家日后继承宗祠香火的就是慕容飒,没有第二个人,哪怕他现在就跟妻子再生个儿子,应当也没有机会。

    若是老老实实当个亲近jiejie的弟弟还好,女儿必不会亏待他。可若是受人挑拨有了别的心思……嘿,恐怕他得经历一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

    罢罢罢,女儿是自己养的,路是她自己选的,他作为父亲也只好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帮上一把了。

    农业上要保证自给自足,至少收成能让七成的人吃饱饭,不能因为什么东西好卖就一窝蜂去赚那个钱,很容易被人卡了喉咙,若是赶上灾年或者其他什么变故,是会出大事的。

    要鼓励工匠们发明和改良现有的农具和工具,那句话叫什么来着,解放生产力?对,就是这个,让更多的人从糊弄温饱中解放出来,去做别的行当,刺激市场经济,藏富于民。

    再有就是制造海船,将多出来自己消化不掉的产品带出去卖,别管是在沿海城市,还是去什么番邦外国,都是出路,用自己这边低价的货换取财富带回来,进一步巩固自己这边的政权。

    这些都是之前慕容飒和谢思染讨论出来的发展思路,她想将陈留附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商业中心,富庶之地,让全国各地想做生意的人都来这边,带动经济发展。

    打打杀杀什么的,不适合她们,但也要有一定的武力震慑,让人不敢轻易妄动,若有敢伸手的,就一定要切下对方的爪子。

    有了这个目标,是否成为新的天下主人,慕容飒反而觉得并不重要,她现在还天天听谢思染固定播放的评书《春秋战国》呢,真将虚朝分成几大诸侯国,各自治理各自的,不是也挺好么?

    当然,若是日后真有了问鼎天下的机会……慕容飒觉得自己大概率也不会放弃的。

    第46章 ??试做水泥

    比起关内, 边城的冬天既严酷又漫长,夏天也是,春秋两季就跟不存在一样, 弹指间就消音无踪。

    朱雄一家从前朝起就是边民, 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扎根,他们熟悉这里的气候,知晓这里的习俗, 虽日子过得苦了点, 遇到蛮族叩关的时候也要提心吊胆一阵,总归坚持着活了下来。

    就像那地上的野草一样,只要不是被连根拔起, 哪怕被啃光了长出来的那些, 给一段休养的日子也能再发新芽。

    谁都是这么过来的, 遇到困难忍一忍,咬一咬牙总能撑过去——在光幕出来之前,朱雄的确是这么想的。

    当那个东西冷不防出现在大家伙面前时,朱雄还以为是蛮族弄出的什么新花样,随后就跟关内的其他人一样,他们渐渐知道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跟关内那些恪守礼教的人不同,边城的风气一直比较开放彪悍,毕竟能活着就不容易了, 哪有空讲究那许多。

    所以他们对谢思染接受得很快,又因为没什么娱乐, 光幕自出现后就成为他们最大的消遣,只要没人聚众闹事, 之前的守将也不管这些, 任由百姓们自己寻找乐子。

    朱雄就跟成千上万普通边民一样, 透过光幕去看水蓝国的生活,为自己看到的奇妙景象感到赞叹。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蛮族叩关,边城迎来一系列官员变动,接着又是关内水患,边城干旱,有人揭竿而起,直到现在的五足鼎立的境况。

    朱雄只觉得这世界变化得太快了,他几乎跟不上脚步,好在边城守将吴安并不理会朝廷那边的命令,他用他的手段和渠道稳定了军心和民心,并表明立场态度,不愿同胞自相残杀,愿为关内数万万百姓守住这道与蛮族的最后防线。

    别管朝廷是否暴跳如雷,也不管关内百姓是否赞扬吴安的高义,反正这事定下基调后,除了孙仲派人来训斥外,其他几方势力并没有交战的意思,甚至陈留和宛平那边还派来了联合使者,带了不少的物资,表明自己愿与边城共抗外敌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