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书屋 - 历史小说 - 我在古代当村长在线阅读 - 第160页

第160页

    “等新的灶台垒好了, 以后村子里的豆腐肯定就能卖的更多,大家肯定要比以前更辛苦,当然工钱也会更多。”

    最后一句话才是重点,也是大家最关注的,至于到时候多做出来的豆腐怎么卖,小村长想好了就可以,跟他们关系不太大。

    说实话,对于真正的勤快人来说,农忙过去了不会让他们松一口气,只会让他们觉得空虚,现在小村长找到了新的活计,那自然是更好的。

    至于修建沟渠的事情,现在不一定能不能成,所以现在还不说,等确定了再跟村子里的人说。

    梁思思的事情就算是说完了,让大家各回各家:“这两天大家还能再休息休息,等新灶台修建好了,到时候大家估计就都要忙起来了,想要休息都不容易。”

    村民们顺着梁思思的话想了以后忙碌的日子,当然主要是想以后收钱的快乐,嘴角忍不住咧了起来。

    梁思思转头回家了,她走的时候小广场上的人还很多,大家都在激烈讨论梁思思说的事情,想着自家攒的钱,不由得更加开心。

    有些家里是土屋的,已经在计划着要不要重新建宅子,建砖瓦的那种了。

    “要是建新宅子的话,还是要新起一个宅基地最好。”有人说。

    新村民现在住的宅子,说起来还不一定是他们自己的,毕竟当初签了契约了,要是人家原本的宅子主人回来,这宅子是还要还给人家的。

    这老宅子,还给人家就还给人家了,要是自己盖的新宅子,还给人家,那估计没人愿意。

    说要盖宅子那人点点头:“那是肯定的,不过说起来盖宅子估计还早的很呢,我要先娶个婆娘。”

    最近村子里陆陆续续开始单身汉找到婆娘了,虽然现在单身汉难以成亲,但是盖不住现在大刘村的名声传出去了。

    大刘村现在首先是在县城有个铺子,带的全村都有一份工钱,新媳妇嫁进大刘村,那也是跟大刘村的村民们一样的待遇,都能够做工上钱,心疼自家闺女的自然愿意让自家孩子往大刘村嫁。

    就算是不疼自己孩子的,大刘村的单身汉们也愿意掏钱啊,都是从军中退役出来的,本身手里都有钱,进了大刘村以后,先是打猎,挣了一些钱,后面山里的猎物虽然少了,但是豆腐铺子开始了。

    所以他们手里的钱,非但没有变少,反而变多了。

    没有婆娘的人,也不会想其他的,挣钱都是为了给自己讨婆娘,也愿意花钱。

    与大刘村的单身汉相对的,就是其他村子的单身汉们了,本身讨婆娘就很艰难,大刘村的单身汉们又以一举之力抬高了娶媳妇的门槛。

    说起来娶媳妇,有人就忍不住说了:“你说小村长也正是这个年纪,怎么就没见他找媒婆呢?”

    村里的单身汉们,有一个算一个,谁不找媒婆?见天的就想跟媒婆混个眼熟,让媒婆给他们介绍一个好姑娘。

    从没在媒婆那里出现过的小村长在其中绝对是个意外。

    “不仅仅是小村长,冯婶也没去过媒婆那里,也没听说过冯婶要给小村长找婆娘的消息。”有人插嘴。

    有那次跟梁思思一起进城的,此时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你们不知道啊?小村长可是个痴情人,原先是有一个定亲对象的,所以现在小村长不愿意娶。”

    大家忍不住为小村长脑补了一出惨烈的定亲故事,小村长喜欢的那个姑娘,或许是在战乱中失去了性命,又或许有着其他的意外,总而言之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

    但是小村长痴情,哪怕是如此也不愿意娶别的女人。

    有人忍不住叹息:“唉…这又是何必呢?小村长那么好的人,可惜了,冯婶儿竟然也不劝劝他。”

    “这哪里能劝得住?你看小村长的为人,平日里看着是挺好说话的,但是他真的打定了主意的事情,哪样没有办成?”

    “冯婶脾气那么好,从没见她冷过脸发过火,她要是能劝得住小村长,那才奇怪呢!”有人说道。

    最开始提及冯氏的那个人,忍不住回忆了一下冯氏的为人,好像也是,这母子两人,平日里看起来脾气都挺好,但其实并非如此,小村长的脾气好是伪装,其实说一不二,冯婶是真的脾气好,从没见他跟任何人冷过脸。

    但最后他仍旧是忍不住说道:“就算是劝不住,那也要劝呀,小村长现在还那么年轻,总不能真让他孤身一辈子。”

    有人不以为然:“这你就不用担心了,照你的话说,现在小村长还年轻,等年纪大了,自然就自己想明白了。”

    再浓烈的感情也挡不住时间的流逝,等时间久了,当初的感情变淡,自然就能想明白了。

    其余人点点头,觉得也是,他们是绝对不相信一个男人,会愿意为了一个没有过门的姑娘守一辈子,哪怕这个男人是自己佩服的小村长。

    梁思思可不知道自己身后小广场上的人讨论的话题,变成了她的亲事,只能说当初知道这件事情的人有些道德感。

    本来梁思思在那个场合说那种话,就是为了让这些人把这话传出去,这样的话她哪怕不成亲,旁人也自己会脑补原因,但没想到知道这事儿的人会因为尊敬她,觉得这是她的伤心事,没有往外传。

    于是,那天没有跟着一起进城的人,几乎都不知道这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