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书屋 - 历史小说 - 不良臣(科举)在线阅读 - 不良臣(科举) 第92节

不良臣(科举) 第92节

    甚至这笔钱他现在也能拿出来,只不过反正对方又不收利息,既然杜通判能在过去趁着职务便利肥了自己腰包,那么出点利息钱,就当他为百姓做好事了。

    事情敲定后,杜通判很快便开始主持起了矿山的项目,而且因为前期资金投入都要自己扛,所以他无比的用心。

    有他看着那边,又有谢明章适时的指导,谢良臣便腾出手来处理安平县的事。

    陈县令已经派人前来告知,称他地里的番薯藤已经育成,只要知州大人下令,他便着人送来。

    谢良臣没让他送来州府衙门,而是直接派了四个衙役下去,他们都是之前跟着陈县令学过番薯扦插种植的。

    他让他们直接带着东西去另外四个县,且传令各县县令务必分配每村,且各村都需至少种上一垄。

    陈县令之前推广种植,都是以劝说为主,谢良臣知道人的观念有时候是很难改过来的,所以干脆直接下命令。

    反正一垄地又不多,此刻麦子已收,反正地空着也是空着,就算村民们抵触,各村的村长为了完成任务也会照办。

    至于结果,反正等冬天收获之后他们就会真香了。

    除了番薯,谢良臣也叫人去街上买来了之前看见的玉米。

    这些玉米不是今年新出的,而是去年留的老玉米,他打算等秋收时再多收一点,然后将种子派发下去,也让百姓们点种。

    除此之外,谢良臣还发现钦州百姓喜欢种甘蔗,只是砍甘蔗以及榨糖十分麻烦,以及最后熬了糖后也找不到更好的销路,所以大家种的不算多,主要还是种水稻。

    可是就像前头说的,钦州飓风多发,百姓们不仅房屋容易被大风吹倒,而且地里的庄稼就更容易遭殃,所以只种水稻肯定不行。

    按他的想法,百姓们可在靠近海边的地方多种些甘蔗,一来甘蔗坚韧,不容易如禾苗一样倒伏,再就是经济价值也更高,毕竟不管是粗糖还是红糖,只要是糖,卖得都不算便宜,至少比大米贵多了。

    不过要想让钦州百姓们多种甘蔗,而不要把全年的生计都赌在水稻上,显然这就不是他能强令对方执行的问题了,得他们自己愿意才行,至少要找到就近的买家。

    于是谢良臣便让州府的文书将全州上下主要的制糖的作坊主都找了来,询问他们对于生产方面有什么问题,以为是否有意愿扩大生产。

    坊主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官,见谢良臣身着浅绯的官服坐在上首,便是他笑容再和煦,众人也都战战兢兢。

    毕竟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知州大人便是他们这里的最高长官,职位形同知府,一个不好,便也是灭门之祸。

    谢良臣见他们紧张,干脆起身去后头换了常服过来,同时也不再只问生产经营的情况,而是问起榨糖的工具来。

    等听说他们都是用石辘,也就是带着方孔的双排石碾子的时候,便从工匠的角度与他们讨论,是否可以改进榨糖的法子,让效率更高,毕竟现在主要拉石辘的基本就是靠牛、驴或者人力。

    见他问的都是制糖榨糖的事,一点也没提其他,众人放下心来,渐渐也有人回上两句,要么提意见,要么道难处。

    更有那胆子大的,见手边茶几上摆着一种他们从没见过的“点心”,因为闻着实在香甜,没忍住捻了一颗来吃。

    然后就是“咔呲”一声响。

    这声音实在突兀,发出声音的人一下脸就红了,然后又唰的一下变得惨白,似乎因为自己的失礼而十分惶恐。

    其他的坊主也有点吓到了,一些人立刻噤了声,另一些人则在偷看谢良臣的脸色。

    见他们如此,谢良臣就跟没发现气氛尴尬一样,而是也伸手拈了粒裹糖的爆米花放进嘴里,“咔呲咔呲”吃得香甜。

    “大家不妨尝尝这用玉米爆的米花,味道很是不错。”

    买了玉米回来的当天,谢良臣就试着用这东西来爆了米花出来,一吃之下竟然还不错,只是用的是菜籽油,所以带着点菜籽油的香味,不甚完美,等以后换了葵花油出来了,他再换了油试试。

    见知州大人都“咔呲咔呲”的吃着米花,态度很是亲和,各位坊主也放松下来,不再紧张,开始讨论制糖的事情。

    一场谈话下来,谢良臣也算明白了众位糖坊主的意思,他们主要面临的问题主要为两个,一是供应的甘蔗货源不稳定,二就是找不到太好的渠道也就是转卖的市场。

    至于压榨的工具和人手,只要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解决了,那都不是事儿。

    作者有话说:

    第67章 成果

    谢良臣一连数天都在找各行各业的商户们谈话, 总体感觉就是他们的组织性不够,几乎都是在小打小闹,所以才会无法形成竞争力。

    对此他提出的建议是可以成立商会组织, 同时还写信联系了他大哥,看能不能帮着开拓一下市场。

    凡事开头难,只要有了引路的人,后来的事也就一顺百顺了。

    钦州已经开始热火朝天的修路了,因为只需要铺上碎石再倾倒泥浆抹平就行,所以路修得很快。

    与此同时, 钦州普通百姓们也开始了忙碌的秋收。

    只是与往年不一样,今年在割完头茬的稻谷之后,他们暂时还不能休息, 得忙着干其他的,比如烘制各种果脯, 还有剥荔枝壳来卖。

    荔枝香是谢良臣最近翻古籍的时候发现的一种香料,此香制作工序简单,不过香味却十分的清馥怡人,不仅能单独熏焚, 而且还能与其他香料相合。

    据古书记载, 荔枝香有解秽、辟寒的作用。

    具体做法就是将荔枝壳洗剥干净之后晾干, 然后加黄酒泡两天,之后再倒出用文火熬煮直至无水状态, 后将荔枝壳晒干研磨成粉,荔枝香即成。

    诗人白居易曾经这样评价荔枝香:“嚼疑天上味, 嗅异世间香。”

    要说其他东西的经济价值还一般的话, 这荔枝香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京城, 有些名贵的香料甚至堪比黄金, 虽然荔枝香还比不上龙涎香、麝香珍稀,不过也十分难得了。

    毕竟全国产荔枝的也就两广和海南,而荔枝又不易存储,所以其他地方想制香也无法。

    至于两广有多少人制荔枝香?谢良臣反正是没见过多少,毕竟他在京城时,一般香粉铺子里都没有此香,更别说其他地区。

    不过制造此香工序虽然简单,成本却也不低,主要就是黄酒不便宜,酒是其中的大头。

    所以谢良臣与家人们商量过后,制香一事便先由盛瑗找香粉师父来制,而他们则从百姓手中收购合格且香味浓郁的荔枝壳,算是补贴百姓收入。

    至于明年,他们发现荔枝壳也能造出香料且卖出高价后,不用谢良臣催促,他们自己就会想办法制香,顺带还能让酿酒业也兴起。

    如今钦州城内之所以黄酒价贵,不正是买的人不多,酿的人更少,所以才物以稀为贵吗?

    至于卖香料的收入,谢良臣打算直接补贴州府财政,因为州府衙门实在太穷了,再说还得还修路的欠款。

    钦州这段时间十分的热闹,几乎全州上下都在议论这位新任的知州大人,因为对方干的稀奇古怪的事实在太多了。

    比如突然帮他们建什么烘炉,还说让他们今年多烘些桂圆、荔枝出来,又说芒果也能制成果脯,让种了树的人家都尽量备着,到时候会有人来买收。

    百姓们半信半疑,毕竟以前这些东西可都卖不出去,哪知紧接着就有人开始修路了。

    据有亲戚在州府衙门的人说,这路就是为了卖东西修的,还道知州大人还打算把路通到临省去。

    一开始官府让修路,村民们都猜测要加税了,哪知却听说此路的费用全由官府承担,既是如此,他们出些力也就无怨言了,毕竟以后方便的也是他们。

    尤其是众人还未见过这样平整、坚固又雨水不侵的路,不少人都萌发了用这材料来建房子的想法。

    可惜想建房子,钱却不够,所以即便对知州大人之前说的什么把荔枝、芒果也都烤成果干,到时候有人来买收时,虽他们不怎么信,但还是都听话的干了。

    毕竟除了多费点柴禾外,他们也没什么损失,但以后却可能赚到钱。

    所以等知州大人又来找他们买荔枝壳的时候,钦州百姓已经认定,这位新任的知州大人恐怕是什么冤大头,也就是人傻钱多的那一种。

    于是后来不论谢良臣下什么命令,钦州的百姓们都见怪不怪了,反正跟着干就行,就是再离谱最后他们也不吃亏,细想起来的话,要是失败了,吃亏的好像只有知州大人一人。

    就在这种奇怪的氛围内,谢良臣的工作开展得无比顺利。

    谢良臣刚从外面回来,盛瑗见他浑身都湿透了赶紧把姜汤端来,又让人去烧热水,备着他一会洗澡。

    “底下的情况很不好吗?”盛瑗见他眉头紧皱,问道。

    之前的几次飓风,虽是风力也不小,但是除了吹倒一些农作物之外,造成的破坏还不算大,毁坏的房屋就更少。

    可是这次不一样,飓风从北海而来,在登陆合浦之后风力几乎没有减弱多少,不仅大量的农田被淹,而且毁坏的房屋更是不计其数。

    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上千人无家可归,谢良臣刚才便是去灾区查看情况的。

    之所以合浦受灾如此严重,除了飓风风力太强之外,主要就是当地的房屋几乎都是简陋的草搭房,很容易就会被风刮倒。

    而他们之所以多建草房,也是因为以前太穷且经常受灾,所以干脆就建这种简陋的房子,等被风刮倒之后再重新搭一个就是。

    如此做法虽然确实能降低损失,但是每年几乎都要重建一次房子,十分不利于人口发展,更别说其他的了。

    所以谢良臣去考察过后,便决心不再让他们继续这样生活下去。

    此番他已经让合浦的县令安置了当地的老弱妇孺,至于其余数百名青壮,他则直接就地征了徭役,让他们在合浦建码头。

    不同于朝廷征徭役是完全的白嫖,役夫们要自备吃食和工具,谢良臣让他们建码头,是会包餐的,同时多余石料他也允许役夫们自己带回去。

    之前五县修路,谢良臣与杜通判也是这样商量的,役夫们不必自带吃食,而全由州府提供,只是不能带材料回去。

    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明白,只要他告诉百姓们能免费带石料回去,他们就肯定不会不要,而石料带回去后又只能用来建房子。

    以前他们懒怠动,又觉得反正房子也容易被吹倒,所以根本就不上心,更没谁去费劲的采石。

    如今谢良臣给他们提供了一顿饭,又让这么多人一起修码头,在官府的督促下,他们开采石料的积极性可比一个人干的时候高多了。

    再加上见识到了新修的码头有多坚固后,这些人也明白了,原来是可以有风雨不侵的屋子的,只要再用点那什么修路的“水泥”浆就行。

    所以在谢良臣结束以工代赈之后,这些百姓们到矿山工作的积极性比以往更高,也不再嫌累,只拼尽全力想要给自己建一所再也不会被飓风刮倒的房子。

    去矿山打工的人多了,矿石开采的进度以及成品生产的数量也稳步提升,杜通判见投入的银子越来越多,材料也越积越多,有点着急。

    他怕以这样的速度生产下去,等不到知州大人还钱,他该先倾家荡产了。

    不过还没等他来找谢良臣,谢良臣倒是先去找了他,还道想让他与自己一起去巡抚衙门拜见巡抚大人。

    听说谢良臣想把钦州连接外省的主干道打通,杜通判眼睛一亮。

    按他所想,最好就是与梧州相连,再借道往广州,这样一来两地的货物交易就更加容易,尤其是广东还有多个港口,还能借一借东风。

    最重要的是,这事如果巡抚大人同意了,则很可能不止钦州与梧州府内的道路需要修建,很可能其他州府也会模仿,那他的东西就不愁卖了!

    可是巡抚大人向来脾气固执,人也守旧,不见得会答应。

    杜通判把心中的顾虑说出,谢良臣这才一笑道:“这正是我找杜大人来的原因,我对巡抚大人实在不甚了解,不如杜大人体察细微,所以说服巡抚大人的事恐怕还要杜大人多多出力。”

    对于巡抚的心思以及为人性格,杜通判确实了解得很,说白了就是太过谨慎,凡是没有把握的事情,对方几乎不会让底下官员去干。

    譬如以前尹大人还在的时候,就曾表示希望巡抚衙门能调拨银子来修缮码头,毕竟北海可是全省难得的通商口岸。

    可是巡抚大人却说每年反正也没有多少商船停靠,可见航运并不发达,若是修缮码头,耗费银子不说,恐怕也是白忙一场,所以给拒绝了。

    对于这样的人,要说服他很难,但只要能拿出已经成功的例子来,则说服他又很容易。

    就像现在钦州正在修路,要是因为这几条路的修通,钦州财政有了极大的改善,那么说服巡抚大人或许没问题,关键是现在钦州的路才修了一半,各家的东西也都还没卖出去,要看到成果还需时间。

    因为了解巡抚为人,所以杜通判便委婉的把对方的性格说了,谢良臣找他来的时候已经准备了好几份的资料,此刻听这话,便拿出一份文件道:“若是有此物,不知可能说服巡抚大人。”

    杜通判接过一看,却是广东省内近几年贸易以及税收情况的对比资料,其中尤其醒目的一项便是土木建筑类。

    这东西从谁手上拿到的,现在杜通判已经连猜都不用猜了,他现在只佩服知州大人竟想得如此周到,他不过随口一提,对方竟就能拿出这样的东西来,可见是早就准备好了的。

    随即起身朝他一揖道:“知州大人果然英明!”